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及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首先,借助故事创设一个问题场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启发、唤醒、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及时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第二,利用猜想和验证,创设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想通心里却得不到,言语中充满能量”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为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提供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对问题的猜测和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比如教《年月日》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导全班的:“学生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高兴地回答“是!”然后我问几个同学:“你们几岁了?你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个普通人多大了,他会有好几个生日,但是萧蔷到了12岁的时候,他只有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想知道秘密吗?”听了这话,学生们都兴高采烈,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这时候老师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的课堂。同时,教师把权力下放给学生,给他们思考、做和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提问和交流、辩论。老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会兴奋起来,参与热情会很高,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人才能发展。

第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习知识后会回归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境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身边真实地体验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与数学的亲近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实际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利用他们收集的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对学习非常感兴趣,掌握得非常扎实。

第四,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尤为强烈。因此,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可以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和表达欲,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在教圆的面积的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以下四个图形的面积:①一个长5 cm,宽4 cm的长方形。②底边长5cm,高4cm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为2 cm的圆。④半径为3厘米的圆。在计算完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圆的面积计算没学过,怎么办?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这有什么关系?能否用挖填法推导出类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情境是老师创设的,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方法是学生研究的。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第五,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材料引入新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和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的意图之一,在游戏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意图的落实。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导学生“入乡随俗”,让学生感受到“入乡随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实践,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同参与教师设定的“解题”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和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

第六,通过设置疑点,营造问题情景。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引起怀疑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善于解惑,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好奇心,这往往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疑点,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乘法表》的教学之初,就有这样一个悬念:在列出以下几组公式后,我很快说出了它们的数字。①9999×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125=?④98×35=?当学生们听了老师的话后,他们很惊讶。这是我介绍新课的机会:学完这一课,你将知道老师是如何快速解决单词的。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兴趣浓厚,渴望找到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情境的创设贯穿整个过程,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创设情境不是目的,但是不创设情境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和催化剂。

1.结合现实生活创造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体验数学就越有趣、越有用,就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时,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场景,画出角和直角。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学生周围的哪些物体有角。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让两个同桌互相讲述自己的发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国旗、桌子、课本、练习本、三角巾、红领巾等。这些物品都有角。然后从观察物体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度和直角,让学生体验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发现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编写儿童故事,创造问题情境

儿童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以儿童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 * *声音,产生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比如人教版低年级新教材中的很多专题地图,可以编成儿童故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产生问题感。教一年级上册《比较大小》时,可以编一个“猴子更聪明”的童趣故事。一天,母猴给两个猴孩子带了一些礼物。让猴子小朋友先猜猜他们带了什么礼物。多媒体展示带来的梨、桃、香蕉。猴妈妈接着说,我们把带来的每一件礼物都数一数,用数字来表示谁数对了,数字是对的。谁是聪明的猴子?我们也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判断一下谁做的对,快。多媒体展示猴子如何数数,用了哪些数字。猴妈妈接着问:"我们有几只?"都算成两个了,没人算成对。这时老师及时问学生,为什么没有数对?请帮助猴子。猴妈妈又问,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子,1个香蕉够不够?谁能想出来,谁就是最聪明的。同时,老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猴子思考。多媒体展示了三只猴子对三个桃子,三只猴子对两个香蕉,三只猴子对四个梨的图片。于是,观察比较,3等于3,3大于2,3小于4。在猴子比别人聪明的过程中,通过妈妈提出的问题、猴子的比较、学生的判断和帮助,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激发和吸引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让学生在愉悦中享受学习。比如在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巩固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用各种形式玩密码游戏,老师和学生会做手势判断是否正确,说出5的乘法口诀。在实践中,您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来检查密码。比如老师和学生回答密码时,老师先提问,所有学生(或部分学生)说出数字,然后所有学生(或部分学生)提问,老师说出数字。男生女生也可以互相配对,同桌,分组。在密码校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判断密码是否正确。这样,师生活动融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沟通、学生全员参与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互动中训练思维,培养学生根据所学快速准确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4.通过动手实验创造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和脑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生会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六年级第二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切开,然后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自有多少面。测量每张脸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宽和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如何计算表面积这一系列问题在运算活动中是可以解决的。再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练习课上,提出一个问题:有两个长方形的木框,都是4厘米长,2厘米宽。画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可以实物操作,把周长显示到同一个地方,然后计算。这种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会轻松而热烈,学生会得到准确而全面的结论。

5.设置悬念,制造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科学新颖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成为最直接有效的诱因。在课堂上设置悬念,一定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维境界,有助于每个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比如在讲授“分数转化为小数,即可以转化为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转换成有限小数,这是一个秘密。老师掌握了这个秘密。我不信你能给点分数考老师。老师可以快速判断每个分数是否可以转换成有限小数,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让学生明白分数是否可以转换成有限小数确实是一个秘密。于是,问题的秘密是什么“悬念”就产生了,以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解决数学问题的紧迫感。

再比如:在“数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的教学中,老师安排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快速判断产生怀疑,并用计算机验证其准确无误时,他们会对老师敏捷的反应感到钦佩,会陷入一种思维,为研究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打下思维基础。

6、巧妙设置户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设置户外活动,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正负比例应用”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3个学生组织班上其他24个学生进行队列训练(不重复)。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发现每一行的人数与行数成反比,并利用这种关系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回答每一行的人数。然后老师指着旗杆说:“如果学校要更换一根新的旗杆,你能帮忙计算一下旗杆应该有多长吗?”"首先分组研究方案,并确定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学生们很快利用杆子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的知识来设计方案。这种户外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将数学所学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与仅仅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的效果是无法相比的。?

七、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关键点上创设情境和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去联想和探索新的知识。比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过去我们用变换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换成矩形,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能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请尝试一下。”再比如,学生在学习写两个数的减法(退位)时,可以从写两个数的加法(进位)中得到启发去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他们既能指明思考的方向,又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问题、设置疑问、猜测、验证、反证错误、调查等。,此处未列出。其实我们的课本里有很多现成的材料。比如:小猫钓鱼,花坛里有几朵花,知道公交路线,森林运动会,动物参观大象的家,白雪公主,给妈妈折纸鹤,收集废电池等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是情绪化的口述,有的可以放大成挂图,有的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活思维,调动学习热情。反正按需,只要合适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