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招生政策不变。
幼儿园:2020年,公办园学位占比50%。
“放眼全国教育,学前教育是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重点地区,广州也不例外。”广州市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副书记、副局长沈表示,近年来,这一问题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已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以公益性供给为重点,以主动适应二孩政策放开后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市教育局将首先进行学前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求各区对近三年的学位需求进行预测,建立学前教育学位需求“总账”,制定应对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学高峰”的具体措施,做到“一区一策”。
公益普惠一直被视为广州学前教育的第一定位。市教育局规划,到2020年,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占全市学位总量的80%左右,其中公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市学前教育的50%。
据沈介绍,一年来,广州市学前教育稳步发展:普惠性民办园增至1430所,标准化幼儿园增至1688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同比增加1万元。
2018年,广州计划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5万个,推动幼儿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
中小学:春节后出台高中招生新政策。
2018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政策有什么新变化吗?此前,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广州有什么后续措施?沈说,《广州日报》每年都会提出一个公众关心的问题。
沈介绍,2018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将坚持慎重研究、稳步实施的原则。虽然目前市教育局正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政策,但今年入学的孩子仍然沿用往年的政策——“免试就近入学”的大方向和总体政策不会改变。
至于高中阶段的考试招生政策,广州正在修改制定中。沈透露,新政策目前正在报批,将在春节后出台,届时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市教育局介绍,广州去年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外围城市延伸,如广雅中学向花都区延伸,铁艺一中向白云区延伸,六中向从化区延伸,广州中学、广州奥林匹克中学等名校品牌向天河区输出。
2018年,市教育局力争基本完成163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提升工程,新改扩建10广州市示范高中,完成37个校园功能微改造试点项目建设任务,实现每年增加公办中小学学额约13万个的目标。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随迁就读义务公立学校或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的比例将达到60%。
引进与教育并重:去年引进校长53人,教师53人。
2017年,广州高考上线率24.72%,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上线率超过90%的学校由2所增加到5所;二本上线率67.35%,专升本上线率99.38%,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其中,北大、清华在广州招生49人,占全省24%,输送空军飞行学员10人,占全省26%,居全省首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南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学院也已落户广州。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去年,广州推进7个职教集团和15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设,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个专业获评“国家级示范专业”。市级中等职业学校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来自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的学生梁志斌,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砖石项目的冠军,一时成为佳话。
除了学习成绩,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去年,广州市有1486所中小学实行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904所学校达到具有体育特色的“一校一品”要求,90%的学校食堂制定了膳食营养食谱。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广州提出了“同时引进教育”的战略。去年,引进了53名基础教育的校长和教师。创新实施“广州教育家培养工程”,确定首批36名培养对象。推进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评聘教育专家、名校(园)园长、名师工作室主任397名,培养对象956名,认定市级骨干教师917名。
2018年,广州将继续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市教育局表示,将大力支持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新的提升。拓展和深化与广州地区高校的战略合作,吸引广州地区高校参与我市中小学办学、智库建设、高等学校持续协同培养等工作。
迈向“U时代”:建设中国最大的教育城域网
近年来,市教育局致力于建设全覆盖的信息系统。第一批71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和中小学(含中职)实验学校已于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六期建设,全市教育科研网络光纤总长度近4万公里,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优质教育资源“班对班”,学习空间“人人对人人”。平台优质资源总量已超过1.20 TB。教育信息化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服务全覆盖”。
据市教育局介绍,2018年,将推进广州教育“U时代”提升工程。具体工作是实施提升广州教育城域网基础服务能力计划。广州教育科研网骨干网出口带宽升级到45G以上,光纤总长度超过4万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教育城域网。接着,启动了市教育科研网接入工程第七期,构建了支撑“人人能学、处处能学、永远能学”的泛在教育基础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