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将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学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强。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独特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依托学科特点,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及时渗透,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接受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学生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一,利用教科书本身的教育因素来树立法律观念。我们现在的教材里有很多包含法制教育的文章。只要及时挖掘,就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在《生命之桥》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优美的文字、震撼的情节、英帕拉过人的智慧和团队精神所吸引。在充分欣赏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后,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造成这场动物悲剧的“罪魁祸首”——狩猎队。他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学生们立刻意识到捕杀黑斑羚的狩猎活动是违法的。老师借机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相关规定,让同学们对这种行为的性质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大大增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适时渗透,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学完课文《月亮湾》后,学生们由衷地喜欢上了月亮湾的美景。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接触现实,看到现在周围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二十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有小孩子在河里游泳打水仗,河里的鱼很好吃。女人们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已经不能食用了,甚至河水的颜色有时会变黑,气味也很奇怪。这是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会感叹的,“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这样法制知识就渗透在实践中,让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可。二、展示口语交际中的法治现象,转移学生的法律认知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理解。通过交流,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了解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强烈的认知。但是如何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呢?我经常参考生活中、报纸上、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和交流热情。比如有一个少年沉迷网络,每天沉浸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里,思想堕落,学业荒废,最可耻的是他竟然威胁母亲的生命,向家人索要上网费。父母含辛茹苦,结果却是这样。教育者借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泪水中抚平父母的心理创伤。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上网学习是不对的。报答父母就是好好学习,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因为年幼无知而犯罪。第三,利用语文综合实践课模拟法律场景,形成法律与道德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语文通过手、腿、嘴、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法治教育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只有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产生教育本身可能产生的效果。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我经常组织学生以法官、原告、被告、辩护律师的身份进行模拟庭审,以此来再现生活中的一些情景。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认识到作为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