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更有效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挑选

众所周知,在小学的众多学科中,开设理科和理科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的树立和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启发作用。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科学老师需要教会小学生敢于克服任何困难,对同一件事提出不同的看法。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最重要、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效提高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将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简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科学作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必然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最主流的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以小组的形式参与科学学习。这种方式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和喜爱,并将成为小学科学教学中最主流的方式之一。以下是笔者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点拙见,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2 .分析目前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1分组是随机的。

在小组合作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小组成员的搭配,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分组往往是以座位前后的几个人或者同桌的一群人为单位。这种组合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是很随意。座位本身按照身高排列,人员搭配不合理,有的群体保持沉默;有的群体互相争斗;有的小组在那里聊天,玩的很开心,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失败,达不到实效。

2.2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不高。

在小学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课堂上,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参差不齐,这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各组学生都没有主动参与,往往是学习好的学生发言,学习差的学生一言不发,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我认为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年龄小,自律能力差,上课不够专注,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二,一些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第三,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参与小组学习。

2.3小组活动重形式轻实质。

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科学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备课、批改作业等诸多环节,并没有对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表现出非常高的关注度,甚至对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表现出相对排斥的态度。许多老师仍然坚持更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是上完所有的课,因为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或实际学习需求,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比较肤浅。虽然在课堂上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并没有真正启用,这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对外界的吸引力更大。

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1科学分组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科学分组是小学科学合作学习教学的首要任务。一个好的合作团体应该是积极向上、相互促进的,具有很强的学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不应随意安排,而应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并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储备、技能等因素进行合理组建。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随意安排。虽然过去按座位分组活动更快捷、更方便,但人员搭配不科学,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水平学生的优化组合和互补搭配。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包括一个尖子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这样的分组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互补,有利于群体之间的公平竞争,有利于防止一边倒的现象。

3.2重视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果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科学教师必须注重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它决定着结果。科学教师可以在科学课上创设与小学生所学科学知识相关的情境,积极组织各种小型实践活动,让小学生自己参与实践研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科学教师必须给他们科学有效的建议,给他们足够的启发空间,成功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积极与他们交流,从而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做到。

3.3评价要多元化、多角度、多风格。

科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应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采取多元化、多角度、多风格的评价机制。我们必须把多角度的所有内容都纳入评价体系,包括基础学习成绩、课堂学习表现、日常学习态度等等。此外,科学教师必须保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他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态度,把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表现分数和小的物质奖励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老师一定要注意采取更多的赏识教育方式,给小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在批评教育一些差生时注意自己的方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评价小学生的表现,绝对不是老师唯一的权利。理科老师也可以引导小学生自我评价,或者和家长一起对小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但这样的任务带来的效果是非常大的。因此,科学教师必须重视这一任务,努力使小学科学课堂尽快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

[1]罗小燕。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

[2]蒋宜静。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

[3]杜世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术周刊,2015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讨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肯定,学生在愉快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学会合作、分享、交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科学课堂开展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组作业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建合作学习小组,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体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做,用大脑想,用嘴巴说”等多种感官,自主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师正确运用和合理规范这个“合作群体”,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有利于课堂活力的不断呈现。然而,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在意识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合作,导致学生“假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如小组成员随意组合、合作交流、参与度不高、教师缺乏有效引导、调控评价不当等。,而大部分学生成了“看客”。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首先,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小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们学校基本都是大班额。在大班的环境下,建立合作团队首先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化。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主要采取好与差,动与静,男与女,动手能力强,思考能力强的组合。这种结合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其次,要注意分工的合理化。只有群体内部分工明确,才会使探究过程“活而有序”,反之,就容易出现“抢”、“等”等一些不好的现象,不利于群体意识的增强和群体探究能力的提高。一般在小组内设置组长、实验员、记录员、报告员、材料工程师等角色。这些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比如组长也可以是记者,记录员也可以是材料员。这些角色不是终身制的,我们会定期轮换。再次,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提问、表达、遵守纪律、有序活动等合作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二,营造环境,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机会

1.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精神上受到鼓舞。教师要放下架子,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来。

在讲授力量所在这一课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弹簧秤、一个苹果、一个铅笔盒和一本书。抬起这些物体需要多少牛顿的力,并在笔记本上准确记录。在讨论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积极探索。同时,我走在他们中间,配合他们学习。过了一会儿,许多小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是我发现有一组还在努力,看起来他们有点着急。我及时走过去安抚他们:“别急,慢慢来,需要老师帮忙吗?”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通过老师的引导,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顺利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为合作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操作、探索和交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给学生上课时间的支配权,让学生有机会发言和互补,纠正和辩论时间,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挥。在合作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只有当学生无法解释所探究的问题时,合作才是最有效的。

在讲授“摩擦的秘密”这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发现摩擦和摩擦的现象,并能做减小摩擦的实验。首先给每组提供材料:测力计、木块、手推车、砝码、镊子、砂纸等测试材料。其次,给学生一个非常宽松的讨论时间。即了解实验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拟定书面实验计划。然后,交流各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提出建议,相互补充,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修改各组实验方案。在这里,我给了学生们整整20分钟的时间,试图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互相补充、指正、辩论,让不同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让合作探究的乐趣得以实现。同时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取得了实验的成功。最后,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局限于教室走廊。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作为你进行实验的探索场所。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开展组间比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小组竞赛机制,对获胜的学习小组进行加分奖励,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漂浮水下物体”这一课的时候,首先准备了同一个水槽,一块泡沫,一个土豆,一个装满水的小玻璃瓶,一块橡皮泥,一个小烧杯,一包盐,一根筷子,每组一份活动记录。其次,老师演示将泡沫块、土豆块、装满水的小玻璃瓶、橡皮泥全部放入水箱,让学生观察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学生汇报后,马上提问:如何让被淹没的物体浮起来?然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探索让被淹没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赛前要求:实验规范快速,探索方法多,结论正确的组为优胜组。分工之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通过实验,每个小组基本上摸索出了四种方法,通过使物体漂浮、改变物体的形状、减轻物体的重量、在水中加盐的方法,使被淹没的物体漂浮起来。但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当发现各组都很难想到往水里加盐的方法时,我会播放死海长生不老的视频,学生看后会受到启发,马上想到这个方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比赛结束后,将及时对获奖者进行考核,并给予加分奖励。通过组间比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竞争意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成功是合作的结果。每个人的努力都会关系到合作团队的荣誉,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应该为团队做出贡献,才能让团队的探究成功。

三,有效的组织促进合作学习的成功

1.努力培养学生的“三会”。“一会儿”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尽量听他们发言的要点,并对他们的发言进行自己的点评;“二会”

就是让学生学会质疑,不懂的时候,找学生进一步解释;“三会”就是让学生学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产生新的想法,根据别人的观点做总结发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培养学生的“三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这种习惯,促进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化。

2.善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时机进行合作。比如当更多的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类似的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分歧较大,需要共同讨论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合作时;当学生思想不开放,需要互相启发的时候,是合作学习的好机会。记得在讲授“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课时,我要求每一组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什么是生物的遗传现象。我很清楚这个图很难画,所以不着急。而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先给小组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修改,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相互启发,拓宽思路,找到彼此更广泛的联系,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王坦。合作学习-理论与策略。薛范出版社[J]教学与管理,2012(08)。

[2]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陈希妍。浅谈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12(12)。

[4]刘辉。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4)。

以上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