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笔下的人物生活
七岁时,郑洞国在父亲的启蒙下学习《论语》等书,后到乡下私塾读书,熟读四书五经。1917转到石门中学附属小学,采用西式教学。今年他已经14岁了,但是因为没有西学基础,学习一度相当困难。那年冬天,他在父母的授意下,娶了邻村姑娘秦腊娥。婚后他育有一女两子,夫妻俩感情很好。1919郑洞国去石门中学读书。此时,他的家庭情况比以前更糟了,所有的学习费用都靠石门中学的哥哥郑负担。虽然生活非常艰苦,有时他没有衣服换季,但他努力学习,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年春末,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偏远的石门县也受到了革命风暴的冲击。郑洞国和同学们一起上街进行爱国宣传,参加了查货抵制日货的斗争。他深感国家大事,从此下定决心参军,希望以武力振兴国家。
1921年春,湖南巡抚赵恒惕设立湘军堂,澧州都督唐专门在石门设考场招生。郑洞国很高兴参加了考试,被录取并报了长沙。不料此时湘鄂情军阀混战,赵恒惕的军队大败。当时,湖南局陷入混乱,陆军吴江馆被迫关闭。郑洞国回到石门中学读书。次年,他从石门中学毕业,在磨石乡小学任教。为了以后谋生,他1923又去了长沙,考上了湖南商学院。因为他善良,努力,成绩优异,深受老师们的喜爱。1924年以他人名义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加入国民党。同年5438年6月+10月,参加平息广州反动商团叛乱的战斗,任广东军政府警卫。6月,11,黄埔一期学员提前毕业,他被任命为某团二营教导四连代表。
1925年2月,随校军东去。次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一营长。1926年7月,加入东路军参加北伐。在攻打永定的战斗中,他率领一营官兵作为主攻。他指挥灵活,作战勇敢。只经过半天激战,就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破城而出,打败了孙的福建监军周寅人,连周的外衣也被缴获。此后,东路军主力掉头向前猛冲,周荫仁的另一支主力被围剿在梅州。郑洞国以一营之力缴获敌军枪支1000余支,后立下战功。同年,11升任国民革命军1军3师8团团长。此时,他刚满24岁。此时的东路军,迭克漳州、福州等名城,于次年1在古田、建瓯、浦城、仙霞岭等地进入浙江,沿途敌军所向披靡。东路军在杭州稍作休整后,经过延安、广德、溧阳、句容,然后直逼南京。3月下旬,东路军与北伐军第六军程潜部在南京成功会师。北伐军的胜利激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3月24日,英国军舰以保护华侨为借口,猛烈轰炸南京下关和栖霞山,酿成了震惊中外的惨案。当郑洞国来到栖霞山阵地时,他命令他的炮兵对英国海军进行坚决反击。1927年5月,郑洞国继续随军北伐,因病调至总指挥部会商。参加龙潭战役后,他因病不得不留在苏州康复医院。同年冬,病愈出院。他听说北伐军在徐州以北与敌相持不下,经蚌埠赴徐海前线,被总司令部任命为徐州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后调任第九军训练团团长。1928“第二次北伐”后,国民政府召开全国军队复员会议,第九军训练团被解散。郑洞国是2师5旅10团(即整编前的3师8团)团长。此后,由于国民党内部各派军事集团的不断混战,郑洞国随中央军参加了蒋介石战争、蒋介石战争、讨伐石友三和1930中原大战。1931年夏,盘踞在河南新乡的军阀石友三再次集结谋反。郑洞国第2师奉命沿平汉路北上,配合张学良东北军在河北定县歼灭。不久,广东军阀陈再次通电反蒋,第二师奉命星夜南下湖南醴陵,准备进攻广东。广东事变和平解决后,郑洞国调任南京警备1师2旅4团团长。不到两个月,又调回正在鄂豫皖苏区与红四方面军作战的2师,任独立旅旅长。次年秋,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第二师奉命在潼关、洛阳休整。当时,郑洞国已被任命为第二师第四旅旅长(黄杰老师),驻扎在洛阳。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夺取热河,随后大举进攻长城。随着国难加深,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抗日,蒋介石命令中央军第2、25、83师组成17军(军长许)开赴古北口抗日。在此之前,部队因为每天忙于打内战,已经厌倦了同胞之间的互相残杀。每个人的心情都为有机会报效国家,尽军人之责而激动。3月中旬,日军将领西一一率领第八师团向古北口进发,试图集中兵力一举击溃中央军。4月20日至28日,中日军队在南天门前线浴血奋战八昼夜。郑洞国率领17军2师4旅坚守南天门一线,战士们只能挨饿受冻。在古老的长城上,他们用血肉之躯和兵力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日军决一死战。战役期间,郑洞国奉命带领部队退守后方休息。行军途中,83师阵地突然被日军攻破。部队伤亡惨重,老师刘戡愤怒了,试图自杀。形势岌岌可危。郑洞国心急如焚,立即率部星夜返回前线,对日军发起反攻。此时我军大部分阵地已经沦陷,大量日军蜂拥而至。郑洞国因为实力单薄,多次反击失败。在这关键时刻,为了表明必死的决心,他脱下军装,只穿白衬衫,携带手枪,亲自领兵冲锋。官兵们见此,士气大振,纷纷冲上去与敌搏斗。一度杀声震天,他们干脆打退了敌人。到5月中旬,由于伤亡惨重,又缺乏后援,中国前线部队最终抵抗不住,接连撤退。5月31日,塘沽协议签订,长城抗战失败。听到这个消息,每个人都深感悲痛。之后,第二师撤退到北平。同年秋,郑洞国在南京中央军事学院高教班受训。第二年春天,他奉命提前毕业,返回部队。随25师75旅赴江西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担任守卫二线碉堡任务。5438年6月+10月,红军战败后,主力转移到湘黔,开始长征。第四旅和第七十五旅在枝江追击,奉命调回北平驻防。1935年6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梅协定》。郑洞国的部队,都无奈地撤出了北平。第二师奉命驻扎在徐州和蚌埠。第二年秋天,原第二师师长黄杰调任税警总队总队长,郑洞国接任师长。65438+2月65438+2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在Xi安发动谏阻,扣留蒋介石。何秦英命令中央军“讨伐”,郑洞国率领第2师向潼关进发。不久,Xi事变和平解决,第二师撤回徐州。
1936 10月22日,郑洞国被提升为陆军少将。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先率2师到平汉路保定会战。坚守保定城至漕河一线阵地,敌人多次损失惨重。关阵地被突破撤退后,郑的后方被敌军骑兵包围,他仍与日军日夜浴血奋战。保定破城后,与敌人展开巷战。幸好裴长辉将军率四十七师冒着生命危险迎敌,才得以率军杀出重围。保定失陷后,日军攻陷正定、石家庄等重镇,深入豫东。豫北安阳形势吃紧时,第2师奉命转战临县周边山区,开展游击作战,牵制日军南下。其间,郑洞国曾派出突击队伪装成日军,袭击安阳日军机场,给敌人造成极大恐慌,其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可见一斑。不久,2师作为第一战区预备队参加漳河战役,战败后奉命退守舞阳休整。
1938年3月,郑洞国率2师参加徐州会战。当郑洞国率部从河南日夜兼程赶到徐州时,形势突变:藤县被日军精锐的10师攻占,川军122师王麾下2000余人全部阵亡,敌先头部队正由藤县向枣庄迅速南下。郑洞国考虑到我军实施在运河以北临城一线迎击他们的作战计划已经来不及了。就算敌人先到了运河北岸,也会因为立足点不稳而被攻破,这样连徐州都会有危险。为此,郑洞国根据参谋长的建议,并报请上级批准,果断指挥部队赶赴运河南岸占领阵地,掩护友军集中,确保徐州。此时,大量日军已到达运河北岸,正积极准备渡河河南。在这危急时刻,郑洞国率领主力到达运河南岸的郭利哨所,立即与渡江之敌交战。然而,日军以其强大的炮火,发动了进攻。危机时刻,师属重型榴弹炮营及时赶到,郑洞国立即下令开火。十二门大炮齐声怒吼,一排排炮弹准确落在敌人头上,导致日本鬼子溃不成军,只好放弃渡江,转而沿枣台支线进攻台儿庄。这场战争极大地缓和了危险的战局,为我军改变部署、调动兵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事后郑洞国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灵活处理情况,让日军冲过运河,不仅徐州危在旦夕,运河以北枣庄到义县之间的中国军队也会陷入困境,这样整个战局就面目全非,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当晚,第五战区长官命令由郑州、洛阳新派来的第2军、第20军110师,接替第52军防守,沿运河南岸部署,守卫台儿庄正面阵地。第20军兵团主力52军、85军,从津浦路正面迂回,集结迂回到易县东北的兰陵、襄城,趁敌孤军深入,南下掴敌后背,与第2军会师歼灭。在此基础上,52军连夜沿运河南岸经台儿庄、兰陵镇秘密向项城集结。后来,郑洞国指挥第二师参加了对枣庄、北大窑、易县的激战。正当第20军军团逼近太祖支线,打算扎营进攻台儿庄日军10师团的濑谷支队时,在临沂与中国军作战的日军第5师团突然迂回,以坂本支队4000余人增援。第二师奉命与军团主力会师。4月6日,击溃杨楼、狄格之敌。随后又与第2军会师,击溃敌军濑户谷支队,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胜利后,中国军队追击退守易县之敌,郑洞国领兵以“精兵夜袭”的形式攻占易县制高点九三。军长关非常高兴,亲自带人去九三视察阵地。后来,由于日军对徐州战场的增援不断增加,前线所有中国军队相继沿运河线撤退到郫县以北,击退了敌人。2师担任燕子河、大刘庄一线防守,与敌反复激战20多天。阵地从未失守,直到5月初才奉命撤出战斗,前往德国巩固。在郫县北部防守作战期间,为了方便后方交通,郑洞国命令工程连在碾庄圩以东的运河上修建浮桥。不曾想,徐州失陷前,在运河东北作战的中国主力部队十余个师,都因为这座桥退出了战场。退出战场后,为躲避敌人轰炸,郑洞国率2师白天休息,夜间行进,步行至贵德。当时薛岳正率一军在贵德以东抗敌,临时抽调郑部为预备队。战斗失败后不久,第2师撤至河南漯河。几天后,奉命经南阳、湖北安陆、睢县向武汉进军。原第52军军长关将军被提升为第32军军长。他向军区报告,25师师长张耀明将军升任军长,郑洞国任副军长。一气之下,他不服,向军区请假离开部队,返回长沙。他离开了第二师,这个师自北伐以来已经在第二师服务了十年。1938年第一次南越军事会议后,被唐任命为31军第98军军长。上任不到一个月,在好友杜的邀请下,被贬为新11军名誉1师。不久司令员许升任集团军总司令,杜升任总司令,改名为第五军,郑升任副司令员兼名誉1师师长。部队驻扎在广西泉州,后转战湖南零陵。荣誉师1是一支由抗日战争恢复过来的官兵组成的部队。它作战经验丰富,军事素质好,但当时内部人事关系复杂,纪律松弛,难以驾驭。郑洞国上台后,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奖惩分明。他反复训导部队,加强训练。比如某上校嗜赌成性,恶习难改。经过反复劝说,郑怡然向上级报告将他撤职,因此全师肃然起敬。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荣誉1师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1939 165438+10月初,日军为切断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威胁中国大后方,出动半个师兵力从北部湾登陆,短时间内被困钦州、防城、南宁等重镇。有“钢铁军团”之称的第五师12旅占领了南宁西北的重要屏障昆仑关。65438+2月中旬,第5军(下辖荣誉1师、200师、新22师)奉命转战桂南,迅速包围昆仑关之敌,于18日上午发起猛攻。战役初期,荣誉1师担任主攻,主攻要点,表现极为出色。接连几次失败后,日军恼羞成怒,频频派出援军,乘坐40辆军车,强行通过五塘新22师封锁线,帮助昆仑关。这些增援部队的到来加剧了第5集团军的困难。双方在昆仑关附近的高地互相争夺,战况激烈,战事呈胶着状态。如果不及时改变这种局面,5军前期进攻的胜利就白费了。在竞选的关键时刻,郑洞国沉着冷静,亲临火线。在友军的大力支援下,他指挥部队攻克了洛塘、441高地、界首高地等重要制高点,最终攻克了昆仑关。说来也怪,自东征以来,郑洞国身经百战。他曾经以连营官、助理的军衔带队冲锋,也曾以师、旅级将领的权力亲临火线指挥列阵。除了台儿庄“银元”之险,他从未被封为“幸运将军”,实至名归。昆仑关战役后,郑洞国率荣誉1师扩编为新11军军长,改番号为第8军,率部参加枣宜战役,担任宜昌以西、宜都以北长江一线防御近两年,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为配合第九战区保卫长沙,第六战区对鄂西重镇宜昌发起大规模反攻,郑洞国奉命以一个师抄敌后方交通,阻击敌援军。他带着一支部队在荆州东南的长江上悄悄渡江,突袭沙市。日军猝不及防,被迫退守市区。郑洞国趁机带领主力大军渡江进攻,一举攻占后港,并全歼汉宜公路。同时在香河上截断了敌人的水上交通,不仅歼灭了大量日军,而且彻底切断了日军后方长时间的交通线,有力地支援了战区主力围攻宜昌的战斗。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大胆的作战行动,令当时的战区司令陈诚将军大为赞赏。1943年初,郑洞国被任命为驻印新1中国军司令。该军原由新38师和新22师组成,于1942年春中国远征军入缅失败后退守印度。后来国内空运补充了大量兵力。当时都驻扎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北的拉姆加营地,接受美军的装备和训练,为随后反攻缅北和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做准备。
根据重庆军委的指示,郑洞国在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盟军人员与印度官兵的关系,团结部下,维护部队士气,确保北方反攻战役的胜利。当时中国军队和盟国的关系非常紧张,中国军队对美国人的傲慢和对中国的无礼非常不满。
郑洞国上台后,从抗战大局出发,一方面安抚军心,积极促进中美官兵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另一方面注重维护民族尊严,对工会一些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过分要求和做法进行坚决的、战略性的抵制。在非盟有识之士和郑洞国等印度将领的共同努力下,一度紧张的驻华官兵与美军人员的关系不仅得到缓和,而且使双方的合作氛围日益融洽。重庆军委对郑洞国在渝期间发挥的良好作用深感满意,多次予以表扬。史迪威将军也多次称赞郑洞国等中国将领的爱国精神和温和的道德修养。
10月底,蒋介石和他的夫人宋美龄在从开罗会议回家的路上,在兰加作了短暂的停留,并视察了训练营。蒋介石看到受阅部队装备精良,组织严密,精神饱满,士气高昂,深感满意。
1943年6月,缅甸雨季结束。中国驻印部队从利多前进基地出发,在美国空军和工程兵部队的配合下,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被国际上一些军事学家认为是亚热带崇山峻岭的丛林中,一边进攻一边修路,从而拉开了缅北反攻战役的序幕。到第二年8月,驻印部队和部分盟军经过无数次浴血奋战,在胡康河流域、孟珙流域、密支那等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消灭了日军习惯于在亚热带森林作战、在东南亚打了许多胜仗的18师,被誉为“亚热带丛林之王”。从那时起,印度和密支那之间通过卡蒙和孟珙的公路和铁路一直畅通无阻。盟军运往中国的战争物资也可以在密支那中转,不必飞越驼峰,大大提高了运输量。
战争期间,郑洞国经常亲临前线鼓舞士气,视察督战,参与一些重要的指挥决策,为这些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4年8月,中国驻印部队新38师、新22师和驻印、缅部队新30师、14师、50师在反攻战役开始后相继空运,奉命编成新1军和新6军, 而美国将军史迪威仍是驻印部队总司令(10之后)几个月后,由于国内战局吃紧,新6军被调回国内,而新1军则继续前进,先后攻克了敌军重要防御城市巴莫、南坎、芒由,并于1945年10月下旬在中国边境城市万鼎与中国滇西远征军会师 至此,中印公路全面开通。3月底,新1军相继占领了簋街、新圩、腊戍、西堡等要害,全部歼灭了中印公路沿线及周边的日军,历时一年半的缅北反攻战役告一段落。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2月20日晋升中将。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决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郑洞国奉命回国参加会议。在昆明过境期间,郑洞国一行受到昆明各界的热情接待。到了重庆,冯玉祥将军亲自主持了重庆各界人士参加的隆重仪式,庆祝缅北反攻战役的伟大胜利,欢迎郑洞国回到重庆。蒋介石、何等。还召见郑并设宴款待,对他的工作和驻印士兵的英勇战斗给予高度评价,并授予郑洞国右天勋章。在5月5日至21日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洞国还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1945年7月,中国驻印度部队回国,总指挥部和副总指挥部分别撤销。郑洞国留在昆明待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任命为第3集团军副军长。
1945年7月,中国驻印度部队回国,总指挥部和副总指挥部分别撤销。郑洞国留在昆明待命。
9月初,郑洞国随第3军军长唐抵达上海,并接收沪宁。不久,他去了南京,出席了由何将军主持的投降仪式,并见证了侵华日军总司令在投降书上签字。此后,郑洞国担任京沪警方副总司令,频繁往返于京沪之间。1946年2月,正在指挥军队夺取东北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病重,赴北平就医。他发电报要求郑洞国代他去东北主持军务。
同年3月初,郑洞国飞赴锦州,出任东北保安副司令员兼代理司令员。按照既定部署,他指挥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沿北宁路前进。13年3月,苏军撤出沈阳后,国民党军队随即占领了这座东北名城,并很快占领了曾经被解放军控制的鞍山、营口、辽阳、海城、大石桥、抚顺等地。此后,国民党军兵分两路:新1军和71军沿中昌路向北进攻;新6军、52军各攻沈阳东南屏障本溪。但这两支军队都遭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猛烈反击,损失惨重。郑洞国只好去开原设立前进指挥所,指挥北路军抗击解放军。杜·病重,急从北平回到沈阳指挥军事。但由于解放军顽强防守四平街,国民党军一次次进攻不下去了,不知所措。杜决定暂停对四平街的进攻,集中力量进攻本溪。5月初,国民党军队终于攻占了本溪。这时,解放军部分主力从息烽南下,切断国民党军长征路的后方联络线。开原、铁岭守军告急。杜纪伟任命郑洞国为前敌总司令,率新6军、71军、52军,夜间北上驰援。双方激战后,解放军放弃四平街,实施战略撤退。国民党军队趁机占领长春、永济等多个城镇,与松花江沿岸的解放军对峙。郑还把指挥所搬到了长春。同年8月,为解除热河解放军对北宁路的威胁,郑洞国奉命在锦州设立指挥所,指挥13军1个军、93军1个军、71军进攻热河解放军。双方激战两个月后,解放军主力相继转移,国民党军队控制了热河大部分重要城镇。
1947年初,北方满清解放军南渡松花江,威胁长春、永济。三、四月间,南满、东北民主联军乘国民党军主力北上增援之际,大举进攻梅河口、海龙、新宾、六合等主要据点,包围通化。郑洞国亲自前往抚顺营盘指挥所,新6军、13军星夜出动救援。付出惨重代价后,通化之围得以解决。仅仅一个多月后,北满东北民主联军再次渡江南下,发动夏季攻势,重创国民党军,占领法库、昌图,并以数十万大军围攻四平街。南满和东北的民主联军也同时进攻。在梅河口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后,攻占了重镇本溪。东北局势恶化如此之快,令蒋介石大为震惊。他亲自飞到沈阳视察,指示国民党军队放弃部分城镇,收缩兵力,企图守住。6月中旬,郑洞国作为前敌总司令,奉命指挥53军先攻占本溪,以解除东北民主联军对沈阳的威胁,后调往铁岭,带领新6军、93军、53军、52军北上救援四平街。经过半个月的激战,击退了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解决了四平街之围,暂时缓和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局。
1947年7月,杜因旧病复发,被迫离职赴沪就医,郑洞国任总指挥。8月,陈诚来到东北,接替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辕主任。他上任不久,就废除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整合了东北党政军的权力。郑出任东北航院副院长,实际上相当于名义上的。1947、10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由于陈诚的优柔寡断,动摇不定,国民党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消灭,北宁路交通被切断,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局又一次急转直下。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6月1948+10月10飞到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成立东北“反匪”指挥部,任命魏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总指挥,任命郑洞国、范为副总指挥。不久,陈诚悄然离开东北,东北行辕随即撤销。
1948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相继攻占辽阳、鞍山、法库、营口等重要城市,3月中旬又夺取战略重镇四平街。为避免被解放军分割,在四平街局势吃紧时,魏先后派郑洞国到长春、永济,部署指挥驻守永济的六十军退守长春。此后,国民党军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据点和少数周边中心城市,形势岌岌可危。为了防止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全军覆没,郑洞国曾建议进一步放弃长春,集中沈阳、锦州,做到可战、可守、可退。但蒋、魏认为放弃长春会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坚守长春仍可牵制解放军南下,减轻沈阳、锦州的军事压力,故未采纳郑的意见。而且蒋、魏还计划让郑兼任1军团司令兼吉林省主席,担负起保卫长春的任务。此时长春已被解放军包围。郑洞国的许多幕僚和朋友都劝他不要这样做,郑自己也犹豫了。3月下旬,在蒋、魏的一再催促下,他不得不飞往长春,人生最痛苦的时期开始了。
当时长春有新7军、60军、1兵团直属部队和地方保安部队约10万人,市民近20万人。守军除了控制城外的机场,还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这座城市缺少食物和燃料,人们心烦意乱,士气低落,处境艰难。郑洞国上台后,决心整顿防务,安抚人心,希望与长春固若金汤的城防长期坚守。5月下旬,他又调兵出击城外,准备在郊区搜刮一些粮食。解放军趁机反击。结果守军不仅损失巨大,还失去了机场。此后,萧指挥的654.38+万人民解放军也被击退,于是变强攻为长围,城内饿死数万人,部队中因饥饿而患水肿和夜盲症的官兵日益增多。
9月中旬,1948,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郑洞国利用解放军主力南下围攻锦州,集中两个师进行试探性突破,但被被围困的解放军部队顽强阻击,被迫退入城内。5438年6月中旬+10月,解放军攻克锦州,切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通往山海关的主要咽喉,长春、沈阳等地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成为瓮中之鳖。锦州被解放军攻克前后,蒋介石数次命令郑洞国率部突破沈阳。但由于守军长期饥饿、体力衰弱、士气极其低落,郑部下对突围毫无信心,突围之议几次搁浅。10 6月16日,郑洞国下定决心执行蒋的突围命令,召集部下制定突围计划,决定第二天拂晓行动。但当晚,率60军宣布起义,打乱了郑的部署,迫使突围暂停。此时,郑洞国虽已对突围彻底绝望,但仍决心对“党和国家”忠诚到底,拒绝解放军停止抵抗的要求。他仍然带领特务队保卫中央银行大楼,并与蒋介石写了告别信。但他的官兵不愿意为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做出牺牲。19早晨,新7军全体官兵宣布放下武器。21日凌晨,驻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以突围为名挟持郑洞国为人质,放下武器投降,长春解放。1950年,他去上海就医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两位将军,小广金和萧华,建议他出来工作,但他拒绝了借口不想满足旧的敌人。
6月,他的家人搬到北京,他在那里担任水利部参事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专员。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接待。郑洞国是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1979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郑洞国曾任民革中央第五、六、七届副主席。担任民革中央领导职务后,他不顾年老多病,不辞辛劳,为民革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真诚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他接待了许多来自台湾省和海外的古袍泽,耐心地向他们介绍情况,解释政策,号召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为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事业而共同努力。直到晚年,他坚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积极为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建言献策,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不遗余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气。
1991年65438+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2月26日,郑洞国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几乎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也举行了郑洞国的追悼仪式。在数百名黄埔将军中,他是海峡两岸哀悼的两位将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