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掌握基本技能
1数学教学中如何掌握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绘画能力。
解决应用题时,读图能力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一些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讲授“理解方程”这门课程时,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兔子摘了30个蘑菇,兔妈妈摘了一些,她们摘了100个蘑菇”,这是按照30+x = 100编的故事;“爸爸输了150元,每次输50元,输了好几次。”这是一个基于150÷x=50的故事。编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逆向感知数学问题目的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含义,发展阅读能力。
进入高年级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虽然要花很多时间,但通过“磨刀不误砍柴”,学生会对数量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掌握解题方法。例如,笔者在讲授“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画一条线段:“先画出单位1的量,再画另一个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如果是两个平行关系的数,画两条线段”,“在线段图上标注条件和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题目”。起初,学生们并没有感受到画线段图的好处。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数学技能之一,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在讲授“多位数计算”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打草稿的习惯(纵列),引导学生从纵列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班上3名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的学生进行了连续的“纠错专项处理”,发现1名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分数除法中商和被除数的位数不对准;还有一个学生因为写数字不小心,经常抄错数字,有时候做减法忘了退位;初三学生问题比较大,乘法口诀经常背错,小数不熟练。针对他们犯错的原因,笔者为他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批改方案,其中竖排式要求很高。通过纠错方案的实施,学生知道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正确率明显提高。
简单的计算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有的同学不会运用运算法则,导致反复出错,有的同学机械套用运算法则。为了在学生头脑中种下“巧算”的种子,作者通过比较运用运算法则和不运用运算法则的不同过程,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思考和感受运用运算法则的简单性和高效性,从而形成简单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制约学习方法,对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并注意以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有艺术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方法要处理好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时,教学方法也不同。目前一节课很少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单一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趣味性强、效果好,体现时代特征和教师风格。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只靠粉笔和黑板来讲解,必然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大规模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它适当引入现代教学媒体,使两者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能及时反馈和调整,形成优化的媒体群。这样,学生可以同时看到和听到,吸收率高,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的课堂结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要把“教”的课堂结构变成“学”的课堂结构,把课堂变成学校。该报称,美国中小学很多老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消化,老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很多学校要求老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好。不同的班级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班级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妙运用教具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师可以抓住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使用电子设备教学、多媒体投影教学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每节课中利用电子设备做出一些可爱的图案,可以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小学生看到奇形怪状的图案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图案的形状和颜色也不一样,这也给小学生带来了更新鲜的颜色视觉感,数形结合会加深记忆。让学生数出图形的个数,说出图形的形状和组成形式,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获胜者将得到奖品。其次,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呈现不同的图形变化和拼图,比如把圆和长方形放在一起,把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在一起,让学生猜测会形成什么样的物体,给他们思考和做白日梦的空间。在拼凑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使学生的注意力会被这些高科技深深吸引,从而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课外游戏活动
通过开展相关的数学课外游戏,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外游戏活动的课程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师应该事先为每一个课外游戏活动做好设计方案。要有趣、生动、有感染力。比如用数学知识讲一些童话故事、猜灯谜、做算术、猜字谜、制作教具等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交际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玩得开心。
第三,关联模型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例如,使用1-10这十个数字中的部分或全部,写出结果为10的公式。做这道题有很多方法。可以写出1+2+3+4=10,1+2+7=10等公式,也可以写出3+7=1×10,6等公式。有很多种表达方式,看学生的想法。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类题目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联想能力。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会认为自己做对了,会增加小学生对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4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创造合理的情境,让学生享受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唤醒所有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和学生做一个游戏。你心里有一个两位数,然后分别除以3,5,7。只要告诉我其余的,我马上就告诉你是什么。学生们会持怀疑态度,但渴望尝试。我一次又一次地猜测学生报的数字,学生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候告诉大家,学完“带余数的除法”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这样,学生在整个课堂上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
相互交流讨论,学生自主鉴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学习为灵活学习。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平等地成为理论研究者、知识探索者和问题探索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落实自己的定位,体会到学生学习的艰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真心实意地表扬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探索新知识。老师永远不会暗示学生能发现什么,老师永远不会代替讲解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能掌握什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测量圆的周长,我先问学生:“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它们的周长,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你如何能测量它的周长?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在实验台上测量几个圆的周长。有多少种方法?”请实验。瞬间,大家都开始参与到课堂中来。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非常活跃。此后,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在肯定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后,我借势说明用绳子和滚圆测量圆周有一定的局限性。能不能找到求圆周的一般规律?然后用媒体展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圆圈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谁跟你看到的圆周长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我们再实验一次,直到得出一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的结论。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