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小学教学

新课程中的基本理念是:每个人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如何用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数学教学?在这里我想说一些经验。

第一,每个人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有趣的数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生动、有趣、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学生学习数学要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

比如,教师在讲授“平行线”时,可以打破常规,采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进行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随意扔两根棍子,最后用笔画出来。我们看他们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由动到静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主要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使学生明确不相交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这种设计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创造机会。学生不是在听数学,也不是在看数学,而是在动手做数学。

第二,每个人都能得到必要的数学。

必备的数学包括数学价值的基本知识,开发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用数学语言进行阅读、写作、讨论和交流的能力,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思想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直接在社会中创造价值。

比如在讲授“商的不变性”时,教师可以先把3 ÷ 1 = 3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商是3的公式。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分别讲了很多公式。例如:9 ÷ 3 = 3,12 ÷ 4 = 3,24 ÷ 8 = 3.....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这些公式的被除数和除数不一样,为什么商不一样?规则是什么?启发学生发现商的不变性。本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训练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完成一个从特殊现象到普遍规律的归纳过程。归纳推理具有“发现”功能和一些证明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认知策略。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很难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所有数据、项目和关系。这时候就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学会和同伴一起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一般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展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班男生平均身高140 cm,女生平均身高142 cm。全班平均身高多少?然后请同学们选择:A,(140+142)÷2 = 141 B、条件不足,做不到C、全班平均身高在140 cm到142 cm之间,但不确定。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和答案:(1)为什么选择C?为什么全班平均身高不确定?(2)把条件补上,就能得出全班平均身高?(3)在什么条件下,公式A也是正确的,你怎么证明?这种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般应用题”的一般思维方法与特殊方法之间的关系,而且学会了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特殊的角度灵活地进行思维。通过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渐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个性是人的真实存在形式,不同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正视和承认学生的差异,教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比如在讲授“12-7”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倒数法”(想加减法)、“十破法”(拆被减数)12-7 = 2+(10-7) = 5“连续减法”(拆被减数)“变换法”(差不变)12-7 = 12-10+3 = 5...这种数学旨在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实践中实现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