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汉字的表意性来引导小学生阅读?

汉字之美,在于声音的扁平多变,在于画面的形式,在于含义的深刻。我们被汉字的丰富感、节奏感、韵脚感、直观意味深长的表达感迷住了。既然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那么学习和记忆汉字就要遵循汉字的规律,利用其特点,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记忆。

对于识字教学,我们总结了多种方法,如:加一、减一、改一、合字、形声字、活识字、部首识字和部首分类、词源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探索,我发现这些方法的应用就是利用汉字的声、形、义的特点来帮助识字。比如形声字,一部分代表发音,一部分代表意义,就是音义结合。生活识字和构词法是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部首识字和部首分类有助于借助部首意义理解一类词。词源字形重在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读。另外,加一、减一、变一都是在理解字母组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字的组合和划分,识字是以字形为基础的。

经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验和思考,我发现不同的单词应该有不同的识别方式。根据音、形、义的特点,“因材施教”各有侧重。当然,把单词的音、形、义结合到对单词的理解中,会事半功倍。

本文以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一教材一课《小船》为例,分析了不同单词的不同用法。这节课需要认识的词有九个,分别是“舟、弯、坐、只、见、见、闪、星、蓝”。

《舟》,清代段玉裁《训诂注》“舟”。.....古语有云,船到桥头自然直。“舟”字,《说文解字注》“舟,舟也。古人说船。汉人谈船。.....所有的船都属于这条船。”可见,“船”和“舟”的意思完全一样。“船”字旁边的字都和“船”有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用部首分类法来识别“船旁”的词,比如“船、舱、航、船、侧、舵”。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汉字的部首和字义的结合来记忆生词。

“坐”和“说文”是古代的象形文字,像两个人坐在土上。古人双膝跪地,叉腰脚跟,这是他们的本义。后来一般指通过摸他们的臀部来阻止。“左”的小篆,就是把图画给学生看,引导他们自己去观察。学生不难理解字形的含义,就是利用汉字的词源与词义的相关性来记忆生词。

“见”与“见”也是如此。《看》,清代陈昌智刻本《说文解字》。从手上。”“看见”是一个会意词。甲骨文状,上有“眼”,下有“人”。在一个人的头上加一只眼睛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是看,看虽然两个字字形不一样,但是* * *的词源形式里有一个“目”。学生知道“目”和眼睛有关,所以知道“看”和“看见”的意思,能记住它们的字形。

“闪”字可以用熟悉的字和偏旁部首来识别,也可以用儿歌《人在门前闪》。都是在理解单个字意义的基础上组合起来的,是字形和意义的组合。

“蓝”的本义是一种生草药“蓼兰”,所以“草前缀”是偏旁,是词义和偏旁的结合。

“弯”的本义是“画弓”,所以引导学生发现“弓”字在“弯”的下面,也是字形和字义的结合。

“之”是一个多音字。让学生根据单词的两种发音将单词分组,这是音义结合。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很强的语言符号,很容易从字形的书写和演变中感知词语的意义,但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表音性越来越突出。汉字在记录语言时具有表音性,汉字的简化锐化了它的一些语义特征,但强化了表音性,尤其是形声字的增加,更印证了这一趋势。比如“取”的本义是手工剪的,引申的意思是结婚。后来在“取”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个新词“嫁”,表达结婚的意思。学生认识“去”字后,可以通过“去”、“嫁”字与读音的联系来学习新词。

对于“星”字,我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就调动了学生的智慧,让孩子自己找方法。我发现孩子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于是在课堂上,我逐渐给学生上课的主动权,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讲识字方法,分组讨论识字方法,孩子总是给我惊喜。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发现者和创新者。他们喜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了解事物。被肯定后,他们往往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他们会以更有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的知识。老师要尽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阅读,不要强行统一。所以我采取让学生先说的方法,我会说学生不会说的话和新方法。鼓励孩子独特的识字方法。有时候,即使孩子的文字不够好,不够完整,不够正确,老师也要鼓励他们的独特思维,对他们的方法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个字都是一个整体。我不太赞同那些简单的把单词分成几个部分的方法,比如一加一减一减,不结合词义拆分组合,破坏了单词的整体意义。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既能提高识字效率,又有利于长期的语文学习,这才是识字教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