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个老师,虽然你在课堂上嚷嚷着让学生多读书,但是只要你不帮他指出它的重要性,学生就很难自学。正如布鲁纳斯所说,“让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这门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说,你必须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并让他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其实书是死的,学生是活的,不能用一个教学大纲把学生硬性地束缚在条条框框里,只能让学生感到厌恶,厌学、弃学的现象就产生了。相反,当学生接受了这种语言,对它产生了兴趣,他们在歌声和笑声中学到的东西就可以收入课本。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很高兴知道,但是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我们的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要多读书多看报,拓宽知识面。同时,针对学生普遍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坚持性。
2.培养每天读书的习惯
美国中小学一直在推行持续默读教学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动机,培养其终身阅读习惯。一般的做法是:每天花10到15分钟阅读任何你喜欢的作品。老师不问问题,不要笔记,不记录任何成绩。结果是显著的。我们要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一日不读书,不可生存。”有了这种感觉,说明读书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像伟大作家鲁迅一样,我们把时间花在喝咖啡和聊天上。我们可以在午休时间、放学后和假期花一些时间阅读。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建立阅读空间,循序渐进,先帮助后释放,逐渐形成习惯。如果他们一天不看书,他们就会失眠。
3.培养读书写字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笔记是记忆的储存,数据的仓库,思维的激励器,创作的发源地。阅读时,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抄,做笔记,及时记录自己的经历,对积累信息,活跃思维非常有益。当然,“写”的习惯也是因人而异的,应该定期对孩子如何做笔记进行个别指导。从开头的一句话、一句话的总结、评价,到内容的概括、感受和体会,教师都要准确把握,耐心引导。不能让笔记成为学生的负担,不能让他觉得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4.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读书边思考,可以让你主动读书,自觉读书,深入读书,读到自己的想法和体会。问题是思考的动力和出发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考和发现。创新源于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培养泛读的习惯。
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外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向学生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计划时,要兼顾思想性和知识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语文教学实际和劳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阅读,反对“多多益善”、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流于形式的做法。课外阅读既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语文教学目标配合课堂教学,又要考虑其他学科的需要和学生兴趣的广泛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让课堂成为阅读指导的基本阵地,课外阅读成为主战场。
有人说:“培养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培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的!只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长期坚持阅读,我们的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学习的要求,才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