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费小故事
驱使记者去调查的,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5月25日第二版《关爱,默默围绕在他身边》报道了16岁的孤儿朱拒绝社会同情,要自己生活的故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朱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但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高消费的现象。手机、出租车、零花钱成了很多学生的“必需品”。
虽然很多家长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但他们时不时会发自内心地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以后会不会很懒,很冷漠?”80%以上的成年人认为:“中小学生‘高消费’的情况与学生攀比心理有关。”他们在迁就孩子,继续支持“攀比”的同时,也强烈呼吁:“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要节约。"
在调查中发现,有手机的小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要,是父母给我们的。”
在这个问题上,父母的态度似乎是矛盾的。方便和攀比是父母满足孩子消费的普遍心理。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几乎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一位学生的父亲说:“其实我们也想让她挤公交,但是孩子每天要花三个多小时在路上。坐出租车既省时又安全。用手机,只是为了联系方便,让父母安心工作。”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对学生的教育是从努力开始的,但是家长怕孩子受苦,想尽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校不可能制定强制措施禁止家长的行为。
阳光教授心理咨询室主任高宏明认为,在中小学生高消费问题上,板子不能完全打在孩子身上。其实这是父母展现生活品味的一种方式。他们想通过孩子的高消费来体现自我价值和地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渐不同,这在高中生身上尤为明显。现在中学生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商家必争之地。作为中学生的主流,他们的消费观念是怎样的?消费方向呢?影响因素有哪些?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对我校一年级学生的消费情况展开了调查。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给出了我们的结论和建议。一个结论:1。高中生有很高的消费自主权。据统计,74.1%的学生对自己的零花钱有绝对的支配权。2.消费结构不合理,但消费趋向多元化。一中目前有近30%的学生有手机,话费超过60元的占61%。而且有近三成的同学在网上花掉的零花钱超过15%。学生的主要消费内容是饮食、服装和娱乐。书的消费比较少。这说明物质消费在学生消费结构中占绝对优势。精神消耗更少。文具和书刊的消费每年只有80元左右。(参考书除外)3。鞋类消费讲究品牌和款式:永安中学有统一的着装,所以鞋子似乎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49.7%的学生购买价格在100~300元之间的鞋子,其中4.5%在300元以上,45.8%在100元以下。有50.8%的学生在买鞋时选择专卖店。74.2%的学生买过名牌鞋。买名牌鞋的前两个原因是:喜欢(88.9%)和受社会潮流影响(5.1%);质量(48.6%)和款式(365,438+0.2%)是购买某类鞋的主要因素。寄宿生的消费水平远不如普通学生。从统计数据来看,寄宿生的独生子女数量远大于普通学生,家庭年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每月生活费大多在400元左右。扣除平时开销,零花钱所剩无几,减少了无序消费的几率。另外,寄宿生大多来自农村,消费观念大多很简单。所以高中生的消费水平偏高(1)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永安市高中生的消费水平增长很快。即使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原因,消费水平略低,但其总消费占家庭支出的比重普遍较高。甚至超过父母。②消费越来越多样化,但消费结构(观念)仍不合理:大部分同学在消费上是凭自己的喜好和兴趣,以至于某一项或几项的支出超过了限额。影响其他正常消费。而且还有10.3%的学生消费观念不合理。他们认为:我家很有钱,我不花钱。57%的学生缺乏参与工业和公益活动的意识。然而,74%的学生意识到节约或已经这样做了。说明物质消费的比重远大于精神消费。二、主观因素的原因:1。高中生的消费意识还是比较差的,容易产生攀比的心理。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外表,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吃、穿、用、行都讲究名牌。原因是名牌漂亮,在同学面前炫耀。从众心理在起作用。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就是“别人有我也要”。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别人有手机我就想要;别人有名牌鞋,我也要;别人吃的好,我就想……从而形成一种畸形的消费状态。3.求异的影响。现在学习压力很大,可能是因为学习不如别人,产生了自卑感,想在其他方面找到自己的不同;或者你想展示你的个性。因此,求异心理导致的消费心态对高中生的消费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客观因素: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出现了一掷千金,为“面子”付出高昂代价的“贵族”。并且认识到消费越来越适度。广告中的早产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放眼成年人,贵重物品的“礼尚往来”造成了错误的消费观。父母长辈太溺爱。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都把他们当成家里的“小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管孩子的消费是否正当。在一些节日,尤其是春节,一些学生有数不清的“压岁钱”。父母一次次给,亲戚也给很多。作为中学生,自控能力差,花钱的地方相对较少。所以,这笔“额外”的钱被用来购买手机等高价消费品。这无异于纵容他们走入消费的误区。3.学校教育的不足。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竞争,满足高考的需要,学校过于注重学生学习和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和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建议:1。高中生:高中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克服各种不良心理的诱惑,纠正不良的消费方式。不要把钱花在一些昂贵不实用的物品上,要学会买物美价廉的商品。父母赚钱不容易,要建立合理的消费预算,找到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2.家庭:家长首先要杜绝对孩子的溺爱,要清楚地意识到溺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其次,要对孩子的消费进行把关,制定合理的计划,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和健康的消费心理。3.学校:学校要适当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理财教育、勤俭节约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合理适度消费。4.社会:要加强和改善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引导高中生合理消费,增加适当的消费项目,让高中生适度消费。总之,高中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离不开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