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践证明,有效的自主学习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精神,学会如何学习,为适应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说到“自主学习”,很多老师会认为一切学习活动都是由学生决定的,体现了自主学习。所以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味强调学习目标由学生决定,学习内容由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由学生选择。导致很多同学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样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权,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老师用心良苦,却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随着科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是值得我们科学教师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有效策略,使自主学习真正走上合理化的道路。

一、现状透析:

随着科学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笔者在听课和观摩活动过程中发现,这些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哪一节课的设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几个字无非是体现。但是,由于一些教学理念的不完善,我们无法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教师行为约束

在大力提倡课改的今天,很多老师不禁感叹:不知道怎么上这门课。听了很多新课改的讲座和报告,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应该改进,以适应新课标的需要,但越学越觉得窝囊,这不好,那不好,具体体现在:

(1)不敢多说,学生缺乏有效引导。

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老师们越来越少说话,甚至是说说而已。大部分示范课、观摩课、鉴定课都是以“少说话”为原则。以前老师都是渴的。现在,老师是听众,是观众,是拉拉队。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东西,缺乏科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他们盲目地赶时髦,追求新的思想和概念。他们本来是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但是连基础知识点都没有落实。然而,老师们美好的想法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老师、学生的“沉默”。

(2)不敢多评论,学生缺乏即时评价。

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活跃:他们善于提问和回答问题,这使他们特别活跃。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离开自己的位置,手举着手站在空中...笔者曾在闲聊中听到一位理科老师抱怨:“我班的同学上课会说我提问时耳朵不灵,班里42个同学七张嘴。即便如此,老师还是不敢对学生说“不”,怕戴上“不民主”的头衔,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缺乏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训练,适得其反。在公开课和优质课评价活动中,我们一般不会看到有的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且很模糊,缺乏老师对学生科学正确评价的环节。这样下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有效培养,反而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表演”教学法

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进行科学教学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在一些科学课堂上,讲台已经成为一个“舞台”,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实验,在活动中学习,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应该说,这些新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实现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听到了这样的公开课。学生活动形式多样,有自学、合作讨论、课件操作、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一节课,老师很忙,学生却一会儿新奇,一会儿开心。但由于视听等手段的频繁出现,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个人探索。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不要滥用它们,也不要像生动的表演那样走过场。

3.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为了改变科学课堂教师“集中授课”的现状,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呈现的学习材料有了新的看法,他们可以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发表意见,引起争议,提高效果。而现在的教师片面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匆匆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合作只停留在形式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分组合作交流,前排的同学就嗖嗖地往后退,教室里人声鼎沸。四六个人一组,大家都在张着嘴,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过了几分钟,当老师喊“停”的时候,学生立刻安静下来,站起来说话的学生张嘴说“我觉得怎么样”“我觉得应该怎么样”。学生关心的还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没有真正的“小组合作”。这样,不管是否有必要使用小组讨论,频繁的小组讨论,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此外,在讨论过程中,老师放弃了适当引导和指导的机会,有的从讨论书本内容转移到讨论其他方面。这种表面上迎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时尚,实际上是对新科学教学价值观的扭曲。

二、具体反映:

根据以上学生在科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情况,值得我们教师反思:

1,自主学习要有老师的有效指导辅助。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也不是放任学习。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学习心态。作为一名理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策略鼓励学生努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但教师不应成为看客和旁观者。老师的讲解,老师的评价,老师的引导都要抓。比如公开课、优质课的一些老师,尽量符合预先埋下的思路,但学生就是不按照老师的思路走,一会儿讲东,一会儿攻西,乱七八糟,老师也跟着学生走,一会儿当看客,一会儿当听众,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这样一来,精心设计的教室显得有点乱。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能够恰当地指导和引导学生,学生从生活实践、观察实践、动手实践中提取有效信息就不难了,课堂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平时我们反对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也反对老师跟着学生的屁股走。教师应立即随机应变,组织和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学生会做的事情;老师应该帮助力所不及的学生;老师应该做学生不能做的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有对教材和教师讲解提出质疑的权利,有决定学生方法的权利,有自己设计练习和作业的权利等。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施。

2.自主学习应以教师的即时评价为基础。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态度,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目前,自主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从教材转变为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无论学生如何回答或完成,老师总是用“好”“很好”来表扬他们。课堂上不管学生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凳子上的脚和站在位置上的人视而不见。无论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是否听别人的意见,都是说说而已,老师们却充耳不闻...久而久之,一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么以自我为中心,要么以他人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我认为,既然评价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教师就应该站在评价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成功时,老师要表扬他们,欣赏每个学生观点的独特性,欣赏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和进步,欣赏每个学生的质疑和渴望学习,超越自我。但是,评价并不等同于欣赏。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进行批评和批判,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既能享受到成功的经验,又能从老师的即时评价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真正学会认识自己、欣赏他人,让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有效性。

3.自主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其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但目前无论是什么内容,老师都一味强调合作中的自主学习,注重现场的热闹,不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这是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些老师提问时,要么让学生“充分讨论”,要么给学生象征性的思考时间。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同学无法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只好陪着听别人的想法。这时候他们把别人的想法当成自己的,似乎有一种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一种惯性,等着吃别人的“现成饭”,根本没有自主学习。举个例子,我班有个学生,王XX,平时做作业很清晰工整,准确率非常高。当她在期末接受测试或评估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还需要努力的同学中,她永远是不可或缺的。有一次,我试着问她:“你平时的作业抄了吗?”她说:“不是,是跟蒋XX商量的。”。问了才知道。所谓的讨论,其实是姜XX(优等生)在讲,王XX在听答案。该生平时上课要求独立解题速度很慢,作业也总是迟迟不交。习惯了也是很自然的。做作业时,她总是靠和蒋XX“讨论”来完成,自主探究能力特别弱。自主学习成了“空头支票”,永远无法“兑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倾听和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自由开放地探索,不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兑现答案或聊天的过程。如果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然后展示和交流,自主学习的效果会更明显。

4.自主学习应该辅之以知识的延伸。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来,教会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能。”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相关的连接点进行设计,掌握好坡度、深度和力度,紧扣学生思维实际,将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经过原型启发、动手实践经验和诱导创新,充分利用科学活动提供的“眼睛”进行基于感性材料的想象创造,提出智力挑战,获取科学知识。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一些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蚕宝宝的课结束后,老师可以这样引导:你还想了解更多的蚕宝宝吗?你想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在书上查,在网上查,向别人学习...)然后,组织学生进入课外学习小组,指定学习负责人自主学习,从而延伸和拓展知识,及时处理好基于知识的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平衡与和谐融合,在知识获取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和技能。

三、实施策略:

要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科学教师,应养成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反思和改进的良好教学习惯,不妨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服务,学生是主体,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不限于理科学科的特殊性,而应利用学科内容的整合,如: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直观的形象展示、严谨科学的数据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探究,积极参与学习,使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一个主动的、个性化的过程,从而建构“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实验验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内总结,课后延伸。 在讲授《土豆的沉浮》的过程中,老师首先播放课件《死海之谜》。听完故事,老师抓住这个时候的机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样,及时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科学问题,真的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然后老师展示了两个土豆,一大一小,还有两个杯子(装不同的液体),演示土豆的起伏。根据老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问什么问题。大胆猜测,土豆的涨跌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实验进行现场验证;这样自然就进入了自主探究和实验验证阶段,积极探索土豆的起伏与液体的不同和液体的比重有关。小组报告,师生总结盐水浮力大,清水浮力小。然后再把课件《死海之谜》放一遍,点名让学生讲解,就比较容易了。最后,注意课后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如果你把土豆放在油、蜂蜜或其他混合液体中,它会浮起来吗?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停留在提问、倾听、实验、验证的层面,还涉及到思维、行为、情感三位一体。因此,教学方法的创新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应用科学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2.注意学习材料的选择和改进。

材料的选择和改进决定了学生理解的发展水平。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路。我们应该在尊重教科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选择、补充和调整教科书的内容。要改变教科书被视为“圣经”的现象,学习资料的提供要经历从零碎到系统,从单调到激发兴趣和思考的改进过程。原教材中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枯燥的学习材料可以大胆处理,另一些可以粘贴到学生生活中,或者简单地组织学生参与提供材料信息,从中探究学习和理解知识点,用新课程的思想和观点使用旧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例如,在“鸟”的教学中,我是这样选择和改进材料的:

初始材料的选取我先用音乐制作了鸟类生活的幻灯片(布谷鸟吃昆虫,黄鹏喂小鸡,喜鹊筑巢,猫头鹰抓老鼠,洋洋得意,老鹰抓蛇,燕子抓昆虫等。)对于课堂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鸟类的生活,进而激发他们观察和研究的欲望,从而顺利进入对鸟类本质特征的讨论,也作为后期爱鸟教育的素材。

◆第一次试教后,发现在选材上犯了很多错误。在评议会上,教师们提出了教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进建议。大家都认为课程的引入既要给学生创设研究鸟类的情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又要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些学生看起来像鸟类和非鸟类的动物,如蜻蜓、蝙蝠、鸡、鸭、鹅等。,使学生在看完幻灯片后,脑海中能立即产生“什么是鸟”的疑问,迫不及待地想找出这个问题。

◆第二次改进后,发现改进后的材料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在讨论过程中又暴露出新的问题:学生说“羽毛是鸟身上的毛”,“上面有毛”,但不注意羽毛的结构和分布。因此,在第三次教学中,我们增加了一根羽毛、一根羽绒(给老师)和八束兔毛(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讨论羽毛时观察鸽子羽毛。同时在网页制作中加入了很多课外知识,如爱鸟、鸟类保护方法、鸟类中的佼佼者等,方便学生自由点击,查阅更多关于鸟类的科学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不是让学生按照书本内容学习,而是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处理,始终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像和生动的网页,开展探究性学习。因为学习资料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是独立摘抄的,所以对学习特别感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和改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创新、实用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1)体验查询过程

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我们必须强调亲身体验,即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材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要充分展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教学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知识,设计开放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和验证,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比如在《空气与我们的生命》的教学中,我在理解科学探究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呼吸相关问题开展探究学习,注重学习学生对科学程序、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渗透和接受。按照认知程序,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开展探究活动,即让学生自己充分呼吸,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为了让学生的兴奋点落在“吸入气体和”上,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吸入气体通过呼吸器官和呼出气体通过呼吸器官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在众多有趣的问题中迅速想知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可以有目的的探究体验,体验探究与创造、实践与观察、抽象与归纳、发现与应用等一系列科学活动,自主发现和探索新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体会到科学思维过程的有序性和科学结论的确定性。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探究的方法、学生获取的知识,自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反思探究过程

无论在任何一节课的最后,我认为老师都有必要有意识地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提问,提出一些难题。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并在师生的帮助下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在学生的认知心理中产生了新的“不和谐”,形成了重新探索的氛围。这个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我们是如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有意识地将思维指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之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的相互平行、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学生脑细胞的活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如果师生之间有坦诚的合作和评价,学生不仅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由衷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氛围下,即使是学困生也会减少对学习的恐惧和抵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相反,负面的情绪体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焦虑。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去体验和感受。比如在《我是怎样出生的》的教学中,上课前一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我是怎样出生的”为题收集资料。收集的方式有:查阅相关书籍、网上搜索、采访家长等相关人士。事先,学生们就这个话题提出了许多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他们对生命的诞生充满兴趣,但有时也会感到尴尬。这时候老师要多给予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成长过程,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建立起爱妈妈、爱生活的良好情感。意识到科学、社会、人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生、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这样,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就无声地感染到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有的同学能在互为成败的经历中,重新燃起智慧的火花,创造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寻求创新。

总之,只要我们科学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升华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研究和提高自主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能开辟出更加理想的新途径,真正使自主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