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的管理制度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 * *活动,教师的教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的脉络,以及教材中每一个例题、习题的写作意图。对于这些,老师只有认真思考,深入钻研,胸中有本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当前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最佳切入点,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1.看教材整体情况,理清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的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只有掌握了教材的系统性,才能做到瞻前顾后,为后面的新知识做铺垫;学习后面的知识可以有计划的复习和应用前面的知识。教师如果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可能会把整个内容分成很多部分来独立教学。这不仅教起来费力费时,学生也难以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能否系统地掌握教材,是否具有大局观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系统的掌握教材,纵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教学要注意把握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比如单位“1”的概念,不仅是理解分数意义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后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因此,学生在学习分数乘法时,一定要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个关键问题。这样在教工程问题应用题和百分比应用题的时候,学生就不会觉得难了。显然,单位“1”是贯穿教材分数和百分数部分最重要的概念。所以在教学分数部分,一开始就要紧紧抓住,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透彻理解单位“1”的含义。第二,研究每个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分数的识别”这部分知识,就是在初三“分数的识别”知识的基础上教授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初三年级对成绩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和拓展,以体现教材的写作意图,实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比如工程应用问题的求解方法和遇到问题的求解方法基本相同。在讲授工程应用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第四,要了解知识外延的变化,掌握教材的深度。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并能灵活运用,我们应该研究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的拓展练习,但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和所学知识的深度、难度,认真琢磨教学目标,不偏离教材要求,不盲目增加题目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2、课内1分钟,课内10年,功夫在课外。

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讲课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好不好,难题的解决方法是否清晰恰当,主要看老师能否正确深刻地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做到透彻理解,熟练掌握,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简单易懂。比如在教四年级“小数运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小数运动引起小数变化的原因,可以先提出这样的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探究,学会理解,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找出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小数的值也会改变?(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变大?(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变小?(4)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为什么小数的大小会变化十倍?如果老师们在课前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有了透彻的理解,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事情,并且指导到位,事半功倍。

3.创设情景,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

在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备考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试图理解编者在这种安排中的意图,分清主次例题再确定教学重点;同时,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体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也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教师可以理解其意图,从而创造出最佳的情境教学并对此有所了解。比如在教初三“搭配中的知识”这一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石头剪子布”这个游戏作为教学的开端。问题是,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情况?你能赢多少种情况?这样,学生就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和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吃透教材编者的意图,那么在教学时,才能从教材的大局出发,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效果才会好。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在通过深入研究找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后,进一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学习,渴望学习。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很难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立足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实际,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但有几个规律大家可以遵循: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引入新知识。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各个部分都是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汇点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立足点。通过课前的收集整理,课堂上的提问发现,把难点变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渡到新知识。比如在讲授认知的百分数时,学生可以在课前收集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在具体的例子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初期,学生可以先汇报,问百分比的问题。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巧妙设置悬念,探索新知。学生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并不新鲜,难点也不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二,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习工具,使学生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扎实的知识,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六年级“圆周”时,教师充分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周长与直径之比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的结果,通过充分直观的操作和师生间的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学实践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学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在实践中自己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打开思维,思考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初三上册的截面可能性教学时,老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和发现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和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做好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讨论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汇报。在小组实验交流报告的基础上,教师展示各组的意见。最后师生* * *推理验证归纳:开箱。可能性与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美元的硬币并扔出去,结果会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第三,超越课本,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因为“理解”只是指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新知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他们往往离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有形成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基于教材和超越教材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明确培训的目的。训练时要防止盲目多练,过多过多抓不住重点训练,会增加学生负担,效果也不好。所以训练的内容要防止脱离实际,追求偏、难、怪的现象。每节课都要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训练,将学生的知识现状与教材的重点、难点有机结合起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使训练有的放矢。

第二,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般来说,新班最好有10到15分钟的训练时间。特别要注意训练题的数量不要太多,应用题的语言描述和题目结构要清晰简单,不要干扰学生用数字语言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如果可能的话,学生可以口头或口头提出一些问题来检查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训练题的形式,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编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习题,看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真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同学们掌握的非常顺利,耐久效果是非常好的。这时,教师可以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知识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问题,让大家合作解决,真正升华本课内容。

第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要有不同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意识、学习效率都不一样。考虑到这一现实,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训练中要经常布置两套作业。这样,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