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解决问题”

让孩子爱上“解题”。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在烟台召开的“全国小学数学解题研讨会”。通过观摩13的高水平课堂教学,了解到各版本教材在“解题”领域取得的可喜成绩和不同特点。通过听专家的学术报告,对“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解题”?现在,根据我在学习中的所见所闻和体会,谈谈我简单的看法:

第一,解决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挑战性。

这是让学生爱上“解题”的第一步。在教学中,首先要找到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脱离生活经验的抽象场景和问题无所适从,更难产生解决的兴趣和欲望。具有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眼球”。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徐斌老师,教的苏教版《解题的落后策略》这一课。先出示一张路线图,老师提问:从学校到科技馆怎么走?学生轻松解决后,老师接着问:怎么原路返回?以及前进的方向?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和注意力立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老师指出,有时候解题需要逆向思考,也叫倒推。然后用生活中“喝果汁”的问题来教落后的策略。此外,徐老师设计的“喝果汁”问题也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加大,挑战性越来越强。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高。

再比如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老师朱德江教授的《距离、时间和速度》一课,呈现了喜羊羊上学需要6分钟,沸羊羊上学需要4分钟的情况。问题:谁走得快?《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很受欢迎,上学的场景也让学生们深有体会,所以学生们自然喜欢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不当,学生无处下手,无法提高解题效率,构建解题模型。

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准方法指导的精髓,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慢慢体验、感受、内化,成为自己的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关于信息处理,一些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是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问,然后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但不全面。一个问题情境是一个整体,它呈现出多种数学信息,不同的数学信息可以组合起来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信息,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组合。如潍坊市实验小学关教授的青版两步计算(带括号)中,在呈现情境“杨洋的养鸡场”后,老师问“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是关于什么的?”这里的“是关于什么的”很重要,它引导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结合这些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好有效的准备。

2.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每一类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灵活有效的策略来解决,如模拟实验、作图(示意图、线段图、枚举图、集合图)、枚举、假设、变换等。恰当地选择解题策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问题的思维点和切入点,快速正确地解题。同时,学生将在策略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强化经验,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策略意识”,了解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丰富内涵,掌握运用策略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将策略与实际问题恰当匹配,积极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经验,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我们县实验小学的高老师,教的就是青岛版的会题。展示完信息后,老师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把问题的目的和意思表达得有点难以理解时,老师问:有没有其他更容易表达这段话的方法?然后介绍了模拟性能的方法。通过师生表演、学生表演、电脑演示,教师故意出错,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对立”、“相遇”等关键词。教师在学生对意义和数量的关系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线图,把已知的信息和问题画出来,通过展示和交流,逐步对意义和数量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这节课中,在各种策略的帮助下,学生真正理解了信息中的关键词,数量关系真正清晰,解题就变得容易了。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它变得更容易,这种感觉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

第三,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价值

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和反思。通过对解题全过程的梳理,思考在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在交流和讨论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用性,并找出其价值。有用的是学生感兴趣的。

总之,受传统应用问题教学弊端的惯性影响,“问题解决”教学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尝试优化课堂教学,让孩子真正爱上“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