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进士?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届中央政府科举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它是宫廷考试的名称,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优胜者。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杨迪大业年间,设立了进士科目。唐也设此科,所有考生称之为进士,考之者称为进士。

在唐代,进士和明静是最重要的科目,后来诗歌和赋成为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三代,进士都是经过宫廷考试,才出生的,称为进士。而且分三份:一份是3人,给进士和;二、前三名,赐进士出身,以进士出身。明董其昌《祭袁环公向星》:“(袁可立)伍子胥在乡下长大,其貌不扬,成了秀才。”

扩展数据

605年隋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被视为科举考试的开端。隋唐时,“进士”只是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是诗和赋。因为进士是常规科目,又是最难考的,所以最尊贵,地位也就成了所有科目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要通过尚书省举行的“乡试”即可。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将考生分为三等,称为前三。一、一、三人依次为状元、第二名、花探,称为“进士纪”。一定数量的人(清代一般为七人)称为“进士出身”。前三名称为“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申请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终点,就算排名不满意也不能重考。

从唐代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到1905年取消科举考试,近1300年间,进士是中国政治的主角。只接受正统儒家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

百度百科-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