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如果网上转载,自己整理删除。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应该是“离家的家”,家庭应该是“校外的学校”。最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教育”。家长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的立体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实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即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对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持有同样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在教育的目的、过程或手段上不应有任何差异。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被扰乱、削弱甚至抵消。家庭作为三者之一,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孩子的语言、态度、心理素质、行为、生活习惯大多是最早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可见家庭是培养人格的摇篮。因此,如何做到家长和老师的行动和信念的一致,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长的引导,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一、家长教育观念现状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家庭教育的现状。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具有代表性。例1:有一天,我路过邻居家,听到屋里传来拍打声和骂声:“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吗?“你真笨。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更何况跟你说了两遍也没听懂。你太蠢了。干脆,别读这本书了。”我进了他家的门,看见他爸爸一句话不说,气呼呼地坐在那里。那个孩子站在墙边哭着,害怕得发抖。例2:有个小男孩拿着小奖状蹦蹦跳跳地回家,气喘吁吁地对妈妈说:“妈妈,妈妈,好消息,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遗憾的是他多年来一直没有受到表扬。我不知道我妈头也不回的说:“我得到了一点表扬,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如果你能考全班第一,那就是你的本事!”小男孩的快乐立刻消失了。根据以上两个案例,以及各种调查,虽然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不惜一切代价投资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也逐渐趋于科学,但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仍然令人担忧:(1)重视成绩,忽视成长。小学生第一天来学校,老师问他们为什么来学校,很多学生回答“为了上大学,以后挣很多钱。”怎么才能上大学?孩子的回答是:“我考了一百分。”根据中国儿童研究中心的统计,中国的父母仍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认为学校表现代表一切。孩子人生有两个目标,一个是高考,一个是留学。目标明确,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恐吓、诱导、恳求孩子来达到这个目标。这种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过时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我们的父母把“大学”这个遥远的目标写在他们幼小天真的心里,把完美的百分比定为孩子上学路上的光环。“100”对于只能完成十以内加减法的一年级小学生意味着什么?在孩子一次次攻100分的情况下,有多少孩子能如愿以偿?可想而知,更多的孩子受到失败的打击,成长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被完美扼杀!这说明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过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对成长中的孩子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17岁的不良少年徐力,因为承受不了沉重的压力,失去理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是成绩压力造成的悲剧!著名家庭教育专家陆琴告诫家长,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不要把成长埋没在成绩里!(2)重视成功,忽视成人。如今,独生子女在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期待孩子的成功和成才,是年轻父母的一个育儿目标。很多家长把遗憾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强迫孩子走正道,即使孩子不适合或者不喜欢。比如学琴,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幸福,父母和孩子的快乐时光变成了斗争会。牺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名其妙又不一定正确的父母理想。而孩子成了这种理想的牺牲品。为了这个理想,孩子时间越来越少,节假日上很多辅导班;为了这个理想,孩子的空间越来越小,各种能力测试与外面的精彩世界隔绝;为了这个理想,孩子们的内心越来越孤独,他们的内心也在悄然升起一场“沙尘暴”。要想成功,你必须先成人!毕竟成名结婚的是少数,普通人是多数。我们要培养一颗平常心的普通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告诫每一个孩子的父母:不要让孩子做人,不要让孩子做人,让孩子做人,就是普通人。(3)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在培养、发展和挖掘儿童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父母要不惜一切代价聪明,聪明是优秀孩子的唯一标尺。父母认为孩子聪明有知识,未来一定很美好,却忽略了道德是让孩子过上更好生活的手段。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联合发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明确指出,家长“要着力教育孩子做人,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孩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孩子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客观评价孩子,德才兼备,是我们的目标。记住: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没有才能的美德是次品;无德之才是危险品;无才无德,是一种浪费。要警惕考上国家重点大学的优秀学生不能再割腕自杀;我们不能让马加特的悲剧再次上演!第二,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可见,目前我们的家长在孩子观、教孩子、评价、成功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一)对孩子的观念:缺乏尊重在对孩子的观念中,很多家长仍将孩子视为无知的小屁孩,将自己置于权威角色,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缺乏理解和尊重,强制性甚至压迫性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导致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孩子参与生活的积极性。这种不把孩子当作拥有完整权利的个体的错误观念,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后果。会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因为不被尊重的人不会懂得尊重别人。(2)教孩子的观念:成功靠玩在教孩子的观念中。由于部分家长存在“不玩就没有成功”的极端观念,家长的教育行为缺乏应有的张力。“贴棒示孝”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封建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自制力差,在父母面前很老实。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再加上他们在家里找不到温暖,容易与社会不良分子结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评价观念:在评价观念上,家长盲目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驱使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和等级刨根问底,往往以工作忙为由,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遇到的困难关注不够。于是,很多孩子把分数当成自己的“命根子”,把考试当成一种恐惧,经常考试作弊,甚至造就了一个“厌学逃学”群体。(4)成功观:期望值过高。父母把学习成绩视为孩子成功的唯一指标。在父母眼里,孩子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文化。他们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和班级,想尽办法和老师取得联系,以获得老师的关注。上学成了家长对孩子的唯一期待,家长和孩子成了上学的机器。电视不能开,假期不能玩,孩子发展的其他方面,包括人格的健全发展都被严重忽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严厉斥责孩子的抑郁焦虑是无病呻吟;阻挠孩子的同伴聚会是浪费时间;孩子们的爱好是严格禁止的,因为他们什么都不做...三。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以上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和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和消极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陈鹤琴曾说:“家庭教育应全面负责知识的丰富、思想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苏霍姆林斯基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不系统地进行教育学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那么,如何引导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呢?我认为有以下对策:(1)创造机会促进转化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的失败,而改变教育现状的根本途径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家长教育”。没有好的“教练”(家长),就很难产生优秀的“运动员”(孩子)。”国民素质要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要从家长教育抓起。“作为学校,我们应该为家长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家长办学校,通过举办有效的讲座告诉家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提供专业的、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教育顾问,将家庭教育与家长一起进行到底。同时,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教育家长,启发家长。其实我们身边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经验都比我们好。他们的经验是通过自己的尝试获得的,是有效的。所以我想通过家长会把这种宝贵的经验介绍给更多的家长,既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也能弥补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不足。为什么不一石二鸟呢?(2)努力学习,加强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过时的速度加快,家长依靠几十年前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不注重自我的充实和知识的提高,是不现实的。《风传》被他孩子的成功迷住了。”与其做一条鱼,不如退网。“父母好好学习,就能少走弯路,多为孩子的成长着想。家长要教育好孩子,先接受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使家庭教育在智力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分析各种成功的教育案例,无一不彰显着教育的智慧,在深沉的爱中加入了智慧的“调料”,让爱更加厚重。列宁的阿姨在孩子打碎花瓶的时候,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海伦老师用智慧创造了教育奇迹。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家长学习现代教育知识,既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充实自己、提高素质的需要。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从经验的、自然的向科学的方向发展。(3)家庭民主,注重父母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体验。优化家庭文化环境,构建健康、文明、积极的家庭文化环境,是家长的重要责任。家长应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与现代社会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让现代、民主、自由的清新气息吹进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合理意见。我们不应该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发展,而应该找出他们的性格倾向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为身教胜于言传,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一起上网,和孩子一起分享爱,和孩子一起创造爱...长此以往,父母会和孩子亲近,不仅了解他们的世界,分担他们的烦恼,还会时不时地影响他们,事事教育他们,有利于他们各种兴趣爱好的发展。(4)关注孩子,全面发展人应该是全面的,德、智、体各方面都是人的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再者,德、智、体的要求是人正常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活本身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人生有各种需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在任何一种活动中,人们都参与并投资于一种完整的生命形式。“所以,现在的家长不能用书本知识来给孩子施压,不能只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素质。因为德育是育人的核心,道德修养促进文化修养,有道德修养的文化修养是丰富的。我们的家庭教育要让孩子茁壮成长,就要在顺应自然、因材施教的前提下,重视教孩子做人,优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德,从而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5)学会欣赏,培养自信。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堆篝火。而孩子的能力和自信是点燃生命之火的火种。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硕果累累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天都是进步,每一天都是收获。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帮助,都应该是鼓励和欣赏。需要注意的是,过度或者太容易滥用鼓励和表扬,会让孩子觉得你没有诚意,对他期望不高,或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值得称赞的。最好能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应。比如,对他说:“我看你这几天很用心,做题也灵活多了。“这比笼统地说‘很棒’要好得多。我们可以教育孩子:“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让周围的人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并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孩子认识到,他们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只要他们愿意尝试,就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塑造成完整的自我意识。”一个家庭的核心是孩子,家庭的兴旺靠孩子;国家的希望在于人才,国家的繁荣取决于人才。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关键。福禄贝尔不是曾经说过,“家庭生活在孩子成长的每个时期都是无与伦比的,不,是在人的一生中。”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仅对培养“根”的事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明天家庭的骄傲,未来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