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老师如何备课好科学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以前的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强调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的“解释”大多影响或取代了学生的“解答”,可以说学生是乐于接受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指出,高级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这种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那么面对新课程,理科教师如何备课呢?由于学校的理科教师大多还在从事理科教学和其他学科的双重工作,由于现实问题,教师被迫强调语文、数学而忽视理科,而不是理科。正因为如此,学生没有学习理科的热情,更谈不上效果,这当然是某些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理科教师必须备课,而备课的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这就需要教师。你通常需要做一个尽责的人。我认为理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准备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利用教材,实施创造性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我们说: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材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生成。作为一名教师,他不去钻研课本,只是克隆书本和参考书中现成的观点,那也只是做一名终身教师。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教师必须养成自我建构知识的习惯,即利用书本提供的知识背景和教师阐释的解释性观点来生成新的知识。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考虑。知识包括科学中包含的知识和课后延伸的知识。人文主义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出发的。编写教材时,要了解新课程的主要思想,学习科学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籍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学习新课标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把握主线。

第二,准备好每节课的教材。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基础性、丰富性、开放性。即教学内容基本而丰富,呈现形式丰富而开放。因此,备课时要认真发掘教材中每一课的资源,尽量呈现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具体方法如下:在准备每节课的教材时,一定要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达到教学中预定的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信息存储,二是信息存储。同时还要考虑需要增加哪些知识点,教学中需要的设备和资源。教师如何在不钻研教材、不预习一节课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探索?比如高一二班最后一个单元,分类,这节课分两部分进行探究活动。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分类;第二部分,让学生了解科学分类的方法,在课文P56页提出一个问题:你能找出这种海洋生物的特征吗?为了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教师在安排这个内容时,首先要理解作者所隐含的活动结构。一* * *分四分:1,求家庭成员各种特征。2.确定家庭成员的相同特征。3.识别具有相同特征的相似海洋生物。4.根据相同的特征画一个新的家庭成员。在备课中,我用这四个方向来分析和理解。无论我怎么分析,我就是不能确定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我在参考书里找不到答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没有底?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这本书里找到了正确答案。总之,所有这些海洋生物都有六只脚指向同一个方向。令人惊讶的是,原教材中的这个问题是从这本书上搬来的。

第三,准备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情感态度。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基本情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目的。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第二,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课堂中。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生活经历、技能和学习态度。既了解了总体情况,又了解了个体差异,就可以根据学生之前的科学学习水平和能力,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这样的知识点只需要去接触,否则就需要重点引导和进一步探索,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分组。在小组中,要专门安排动手能力强、组织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让他们带领全组参与探索讨论活动。为什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依据有五点:1、知识的建构性:知识通过新旧经验的交互作用生成已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2.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不能用现成的方式包装,不能传播,不能复制。3、知识的社会性:学习* * *带着休息(师生* * *带着建构知识)。4.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生对世界的理解。5.学生的前概念是教育活动的生长点。采用的方法有:利用前概念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通过平时的活动和提问,交流对某件事或某事的看法。教师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参照课程标准,确定要改变的前概念。当你透彻分析学生的前概念时,你要考虑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比如:初三第二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Unit (1)内容:如何理解?固体、软的、硬的、透明的、轻的和重的形状的起伏……列出了已知液体的特性。(回忆之前学过的)做实验:多研究性质。比较同体积液体的质量。研究不同液体的流速。研究不同液体在蜡纸上的形状。结论:方法越多,认知的本质就越多。

第四,准备好每节课的探究材料。布鲁纳有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都是以智慧的形式出现,那么它就可以有效地教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作为一名理科教师,他知道理科是建构实验的载体。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很大,只有借助直观生动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本质属性的特征,促进学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思维可视化。什么是思维可视化?把自己所想的用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建构模式,是一种高级转化的过程。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大量的作业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形象化。因此,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准备好探究活动的材料,不仅要认真,还要精心挑选。比如在色晶分离实验中,选择分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随机搞一个分支,实验结果不会很理想。在这个实验中,要提示学生选择分叉多的树枝,结果会很漂亮。再比如,在液体的起伏实验中,不应该选择颜色相近的,而应该选择颜色对比强烈的。实验结束后,这些液体的效果会非常明显、明亮和美丽。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策略(方法)的准备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绝不是在头脑中灌输某种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组织知识。老师不能教学生做一个主动的书柜,而是要教他们如何思考,教他们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研究和分析史料,让他们从求知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提问、小组讨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分析总结、观察、演示、探究、验证假设、演示、互评、设计实验、拓展知识面。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的。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讨论等认知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规范生活的能力。只要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多媒体、网络)和合理的教学方法,那就更重要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应该主动选择和处理外部信息,教师应该将程序性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建设性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战略家。教师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特点,研究学生心理,遵循“教无定,教必学”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多种教学策略并灵活运用。一般来说,教师应该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艺术地引导教师。教师的引导更重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学生说了算,但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不然就是另一副样子(混乱无序)。构建教学过程,首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先学生自我尝试,后教师指导”为原则。

六、准备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分配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探究时间,把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的交流结合起来。“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他们如何与同伴合作。我们认为学生最方便的伙伴是他们的同学。从关心自己到关心同桌,从独立学习到同桌同组互学,同桌既是学习的合作者,也是评价者。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记录讨论的结果。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认真倾听,然后互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