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关于小学美术欣赏课探究教学的论文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能力。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主要是从教学中鉴赏课的内容中习得的,其教育功能不言而喻,因此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挤进去积极参与,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艺术欣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只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遵循这一宗旨,笔者对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启发诱导。
德国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能力,而在于启发和唤醒。”美术鉴赏课也是小学生的一个难点,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的鉴赏课变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鉴赏课首先要解决的难点。这时候老师的“启发诱导”就很重要了。在学新课之前,我总会有一节预习课,对要学的新课做精彩的介绍。导入的方式取决于教授的内容。比如我在教鉴赏课《有趣的童话和童话》的时候,先问“同学们都看过哪些童话和童话?是故事书还是漫画?你还记得故事中人物的印象和故事吗?能说说你对你看过的童话和童话的感受吗?”至此,学生们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你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我会趁热打铁,宣布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布置预习题。比如欣赏外国优秀艺术作品预科班时,我先问学生:除了我们的祖国,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国家?你对这些国家了解多少?然后老师会放一些美丽的风景或者外国人民生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探究。
以前鉴赏课的一个弊端就是,当学生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部作品的时候,老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作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题也是我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在讲解形体结构、色彩、物体大小、构成等知识时,不把基础知识当作“魔咒”,而是采用引导、启发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发挥自己隐藏的潜能。让孩子画出自己知道的东西,而不是看到的东西,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善于想象,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发现更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让绘画更有趣,内容更丰富,作品更有活力。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知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事物,热情大胆,敢做敢当。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伏状态,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发育。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观察准确,观察敏锐,提高创作想象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三、提倡合作讨论,适时启发。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一定的感受。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小学生的感受的审美构成和素质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他们确实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和感受到的。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心理空间,做到“三不”:①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2)不要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专业、成人的书面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3)不要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可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呈现形式下对同一件艺术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也就是说,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宽松的心理环境。
(2)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做到“三个让”:让学生多读书,让学生多说话,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见解和生动思考,同时知道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感受的异同。教师再对作品的意义和相应的形式进行一些规范性的理性分析,使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群体感受达到“* * *振动”,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3)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欣赏视角,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给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不能孤立地分析一件作品,让同一时期、同一流派、风格相近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还可以比较欣赏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不同风格的作品。第二,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高度赞扬和热情鼓励,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评价标准。
第四,指导课后练习,及时巩固内化。
现有的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课没有课后作业或练习,知识无法巩固,学过的知识因为欣赏课课时少很快就被遗忘。因此,在教学中,我为每个鉴赏课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
学生在年龄、性格、素养、阅历、生活环境、绘画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作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学习内容,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例如,在欣赏完“奇妙而有趣的脸书”后,我让学生们自己画一个幽灵脸书,并将其制作成面具或挂件。作业不难,学生们很感兴趣。将所学的脸书知识实际应用,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上完一个单元的鉴赏课,来一个知识问答,针对本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些问答,让学生先答,学生在先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内化所学。
参考资料:
[1]王大根《学校艺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钟启泉主编。《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