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1.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
1.正确阅读和书写本课的生词和短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阅读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含义。
过程和方法
在学习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先解决诗歌问题,认识作者,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己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来理解诗歌,期间指导阅读,了解词语的用法和诗歌的意境,在理解和阅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焦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并在其中积累名句。
困难
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收集三首诗作者的信息。
教学时间:
3个课时
第一类
教学目标:
1.正确阅读和书写本课的生词和短语。
2.带着感情背古诗,背出来。
3.通过阅读时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歌,领略古诗词的意境。
4.想象诗中描述的场景,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焦点
理解诗歌,欣赏古诗词的意境。
困难
想象诗中描述的场景,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首先,图片介绍了一个新的教训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音乐,欣赏《夕阳照水面》、《新月东升》)同学们看到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出图片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词评论)同学们讲的很详细,语言也很优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好。他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的意境描述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怎么说的?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和文本)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的背景。
二、指导诗歌学习,体验意境。
1.理解问题的含义。
(1)如何理解《木江颂》这个标题?
(2)从标题看出这首诗是风景还是叙事?你什么时候写的布景?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画出一幅《木江歌》。
第三,理解诗歌,体验诗歌。
1.从学生的画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错题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诗词和散文。
2.多媒体展示前两句:“一轮斜阳在水中蔓延,半江沙沙,半江红”。这两首诗描写了怎样的风景?
3.后两句诗多媒体呈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似真珠似弓”。
(1)出示笔记,自己读《自悟》最后两首诗。
差:可爱。
喜欢:喜欢。
(2)“露如真珠,月如弓”是什么意思?点名回答。
(3)为什么“露如真珠,月如弓”?老师指着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最后一首诗用了两个比喻。他们在比较什么?你能说出来吗?
老师的忠告:把月亮比作一张弓,把露水比作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1)问题:诗中描绘的河边景色是什么时候?
(从傍晚到夜晚,河边景色显示诗人从黄昏一直欣赏到新月升起。)
(2)从诗中描绘的风景中,你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喜悦和对自然的热爱。
5.大声朗读说明。
(1)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韵律和节奏的美,以及诗人的感受。
(2)(老师播放一段动画:诗人站在河边深情吟诵)此时的你,就是那个身着古装,面对奇景吟诗的白居易...谁先展示?
(3)是否有与他理解不同的地方?用你的理解去读!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地以他们喜欢的方式阅读。
看到学生们读得如火如荼,我心里痒痒的。谁会试着和老师一起读?
(5)听范文朗读。(展示课件:伊伊/夕阳/朴水,半江/瑟瑟/半江红。穷/九月/初三夜,露/珠/月如弓。第一句,温柔敦厚;第二句,漫威;最后两句赞美)
(6)看图听音乐,齐声朗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演奏古典音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们在晚秋的诗歌中了解了这条河从傍晚到夜晚的景色。你能给这两幅画正确上色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正确阅读和书写本课的生词和短语。
2.动情地背古诗,背古诗,默写。
3.体会诗人对庐山壮丽多变的景色的赞美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能够与他人交流你的感受。
教学重点和难点:
焦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并在其中积累名句。
困难
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诗人,介绍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文学家和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告诉你苏轼的?
(学生介绍苏轼生平及写这首诗的背景,老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诵诗歌,发音准确,读得正确,流畅。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按名字读,发音正确,读节奏。
眺望山脊/侧面/山峰,远近/高低/不同。
我不知道/庐山/真面目,但我在/在/在这座山上。
4.借助笔记和字典,理解诗中单词和短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5.分组学习,交流讨论,想办法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三,汇报交流,深入了解
1.团队报告。
2.教师要对学生报告中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及时提问: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你有没有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有不同的结果?这首诗给了你什么灵感?
3.带着感情读古诗词,想象古诗词的画面,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教师示范阅读)
4.两个学生互读,深有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总结方法
初读,精准阅读;再读一遍,了解大意;第三遍阅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第四阅读,体验情感;阅读并想象这种情况。
黑板设计:
第三类
教学目标:
1.正确阅读和书写本课的生词和短语。
2.动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词的大意,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焦点
动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困难
借助注解理解诗歌,明白人和事物各有优劣,应该取长补短。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1.冬天,学生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让大家大饱眼福。(课件显示:人们称雪为春天的使者)
冬天,我们总会提到一种植物,那就是梅花。(课件展示:人们也称梅为春天的使者)
3.那么雪梅争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曲“薛梅”。
第二,学习古诗
1.自由朗读诗歌,准确发音,理解句子。
2.作者想在诗中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来理解诗歌。按名字读笔记。结合笔记,和同桌交流,谈诗。
(1)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争春,谁也不相让。即使是诗人,也需要放下笔好好想一想,这需要花很多心思。
(2)三四句话的意思:梅花在色白上比雪差三分,而雪在香上要输给梅花。
(3)白色是雪的强势,梅花的弱势;宜人的芳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弱点。(板书:各有长短)
(4)引导带着感情大声朗读。(不屈的语气;诗人尴尬的语气;各有长短音)
3.为什么雪不能和梅争春?如果没有梅花,雪的洁白就映不出来;没有雪的寒冷,就无法展现梅花不畏风霜,透出清香的高贵品格。怎么才能更完美?(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在寻梅的雪中漫步,看看美丽的雪梅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飘零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风景,也是春天最美的使者。
这首关于雪梅的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梅相映的美景,也告诉我们应该互相学习。我们来背一首古诗吧。
第三,拓展延伸
1.写完这首诗,作者深有感触,写了一首《薛梅》,是对上一首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来看看。(课件展示的是薛梅②)
2.对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学的思考。
《木江颂》、《西林壁题》、《薛梅》三首古诗有相似之处,但也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描写不同事物。古诗词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和背诵,认识一定的人生哲理。1.教学效果(思维效果)。
古诗词的教学一直是很难把握的。很多学古诗词的学生已经背得很流利了,但是要他们领会其中的寓意却是极其困难的。如果他们把握不好,课堂就会很枯燥,所以我尽量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的韵味,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古诗词中有些句子很难理解,比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知道以后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许逊的雪是三分白,雪却丢了一片梅香”,也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考)。
(1)学习古诗词以“读”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阅读,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注重资源开发。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词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背诵,感受诗的意境,培养阅读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如果能在写作过程中来找学生单独指导就更好了。
(2)抓住关键词,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启发学生掌握“铺”、“簌簌”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的形象比喻,对“剑、瑟”的字体和含义的理解;比如对“穷”字的理解;比如《一缕斜阳在水中蔓延》的精妙之处,就是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词的整体美,让学生可以放手去阅读,去感受自己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阅读意愿。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练习朗读,而不是在课堂上齐声朗读,从而熟悉它,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融入自己的语言中。
3.缺点(缺失)。
古诗词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许多问题可能不符合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缺点是课堂仅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这首诗,而应联系相关材料,展开大量相关古诗词,纵横贯通,实现“学无所不在”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考改革)。
3.对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九课三首古诗教学的思考。
《木江颂》:古诗《木江颂》是白居易在去杭州途中所作,展现了一幅秋江五彩斑斓的晚霞景象。
教这首诗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学习步骤:认识诗人,破诗题;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文体诗,懂诗。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歌和古诗中描写的景物,能够带着感情阅读和背诵古诗,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的来说,我对这门课还是比较满意的,感觉有几个地方不够好:
第一,打破诗名,介绍作者后,再介绍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
第二,回答完问题后要及时给学生一个激励性评价。我在这个班的评价方式有点单一,缺乏动力,有时不及时。
三是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四,背古诗的时间不够,要多种方式去读。
标题西林壁:
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安排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包括题壁上的诗、苏轼的生平、苏轼的其他作品等,以便于对课前预习的材料进行复习,使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相关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诗歌学习。
因为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学生看注释就能大致理解字面意思。所以我在教这首诗的时候,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道理。我先用讨论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究这首诗的含义,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讨论。比如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一个同学?你是只看到他的缺点,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告诉学生以后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例子,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东西?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讨论。没想到,同学们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们给我讲了很多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我又问了一个问题:是什么给了你学习古诗的灵感?他们的回答也比较到位。通过这种学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了解诗歌中的情与理,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而且我知道如何正确对待人和事。我觉得教古诗词的时候还是让学生作为诗人去读去感受比较好。
全班以“赏美景,赏名篇诗”为线串起来,活灵活现。在这堂课上,我也做到了个性化的阅读,多元化的感悟,让学生们品味到了“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魅力,达到了学习目的。
当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1.因为学生有很多感受,预设拓展的内容没有展示出来;虽然我们尽力关注每一个学生,设计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解释性的评价方式,指导性的评价方式,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完善。
2.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首诗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基本明白了“你看不到庐山的本来面目,只是因为你在庐山,就好像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是让他们讲学了古诗词后的灵感,学生的思维转不过弯来,我就直接给了他们指令,没有给他们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我担心时间不多了)。其实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如果最后的延伸阅读完不了,可以放课后。
薛梅:
通过这一课,我有以下收获:
1.*引入了单一的诗歌教学模式。
传统的诗歌教学是教诗:揭示诗歌的主题,了解诗人,读诗,理解诗歌,体验诗歌,背诵诗歌。教学方式线性模块化,我觉得我的课视野开阔,以梅花为主题重构课堂。从历代诗人咏梅的诗句入手,了解梅花的颜色、香味和内在精神,展现梅花更广阔的文化背景。然后切入文本,解读文本。所以这个课不能简单的归为工具类或者人文类,我觉得更多的是文化类。
2.提高诗歌教学的审美艺术。
它意味着创新。这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细节,甚至老师的教学语言,都是老师精心打磨的,就像是“在牛奶里洗过一样”。比如诗歌阅读的创新艺术——师生共读,反复阅读,来回阅读,创设情境阅读,循序渐进阅读,富有诗意,令人回味。再比如教学过程的设计艺术——从梅花的外表到内在品质,从梅花到喜欢梅花的人,从梅花的主人到读梅花的学生,最后从梅花魂到国魂,一气呵成,不带一丝艺术气息。看看全班的教学节奏——该亮的亮,该亮的亮;能简单就简单。疏密有致,浓淡适宜,宛如一幅墨美画卷,优雅中透出一股幽香,赏心悦目,沁人心脾,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