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思考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五种数学意识,即数感、符号感、空间感、统计感和数学应用感,四种数学能力,即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和问题解决,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教育必须以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1,理解数字的含义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字感。数感是对对数本质的理解和感受。数的本质是“多与少”或“大与小”,从而过渡到数的顺序。

2.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很多像站牌、奥运五环等象征性的情况,所以有一些象征性的体验。例如,在讲授“利用数字对确定位置”时,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教室中座位的具体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描述物体位置的已有经验;通过交流,学生有以一致的方式表达自己立场的需求。

3.把实际操作和数学思维结合起来,培养空间的概念。

4.体验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培养统计观念。

5.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空间的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并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物体的方位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描述等绘制图形。

二、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数形结合,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数是形的抽象,形是数的表达。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正确的数学表示,促进他们的数学理解。

2.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推理能力。

3、把握整体,突破常规,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中得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推理能力应该建立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

三、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生活中的问题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个个去尝试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问题解决”的学习价值在于使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常用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应把画、列、猜、验证、动手操作作为常用策略来指导。

2.在解题过程中有效实现两个转变:

(1)注重“问题表征”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促进“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2)注重数量关系分析的指导,促进从“数学问题”向“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转化;

(3)促进沟通和反思中方法和策略的内化;

解题教学要变“教法”为“策略指导”,引导学生学会从复杂的情境中解读数学信息,注重解题过程中解题方法的经验和积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