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思维训练_阅读教学中优化思维训练的途径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和思维直接相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从而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思维训练。

第一,比较词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仔细推敲和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比如“沙沙”这个词在《初雪》正文的第四段和第五段出现了两次。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中“沙沙”的含义,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先看第四节的“沙沙声”:“冬天的山村,到了晚上,一切都是寂静的,只有雪花在飘落,树木的枯枝被雪压弯,偶尔有嘎吱一声。”在这句话中,“沙沙”是一个拟声词,意思是雪花飘落时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虽然很轻微,但在万籁俱寂的山村里,晚上听起来特别清晰。从“沙沙”的声音,我们会觉得这确实是一场罕见的大雪。再来看第五节的“沙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晃动,美丽的银条和雪球沙沙地落下来,玉碎般的雪花随风飘扬……”这美丽的雪景是作者第二天早上开门时看到的。所以这第二个“沙沙”是用来形容雪花随着树枝的晃动而落下的样子。两个“沙沙”在语言环境中一比较,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写落雪的声音——写落雪的状态有不同的含义。通过教师的启发,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比较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方法。

第二,明确文章的脉络

叶圣陶说:“作者以为有路,顺着路走就知道了道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帮助学生“循道”(理解作者的思想)和“知理”(理清文章的脉络),在“循道”和“知理”的过程中训练思维逻辑。比如我教《记住金华双龙洞》这一课,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理清文章“在路上——洞外——孔隙——洞内——洞外”的脉络,品味作者重点描写“双龙”的文字,体会作者赞美祖国山河的情怀。这样,学生不仅思路清晰,而且思维逻辑也得到训练。通过分析关键词,分析层次,总结段落意思,揣摩表达手法,可以找到作者的思想脉络。

文章的脉络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和引用、插曲、悬念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上。所以,理清文章脉络,首先是要分层次。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划分层次的方法。记叙文可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情绪的变化、地点的变化等来划分。议论文根据文章的结构风格可分为并列式、递进式、比较式、总分式等;分析解释要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要点。二是捕捉“线索”。有些文章分层次是无法理清思路的。因为内容复杂,线索多,只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无法把握复杂内容有机结合的内在机制和症结。因此,需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捕捉连接复杂内容的“线索”。比如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线索等等。三是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在写作中,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技巧,不仅受文体的制约,受内容的制约,也受写作思路的决定。比如写记叙文,思路是先写结果再写过程,所以一定要用倒叙叙事技巧。在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出这些表现技巧,分析它们的表现功能,然后综合考察。

第三,引导想象

想象力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想象力的帮助下,问题可以得到连贯的思考和深入的解决。让学生在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这就像给了学生一个驰骋的空间。有人对比中外教育后觉得,如果一个老师问一个问题,10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是一样的,而在外国学生中,10学生可能能说出20个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有点奇怪,但对促进思维是有帮助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比如我教的《钓铁牛》。学生们自主学习怀冰和尚的浮力捞出铁牛后,我问:“谁能有什么新的办法捞出铁牛?”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大开,各种最先进的技术,最神奇的幻想出现在教室里。其中一个学生说:“让一个纳米人潜入水底,马上把铁牛弄上岸。”这是为了在讨论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间万物,推动了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

第四,鼓励质疑和求异

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深刻、广阔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在学生系统掌握提问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情境,多角度、多层次地激发学生质疑和提问。比如单词教学的查询,可以从单词的本义,从这个句子中单词的意思,从同义词和近义词,从单词前后重复表示不同的意思,从单词的使用,从中心思想的表达。刨根问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发现疑点,多角度多层次质疑提问,自己回答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语文,掌握学习方法,发展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异,既是对解释不足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一部分。我在教《花生》的时候,我们讨论过分段(就是按照“收获——节日——教育”的顺序,前后自然段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但是有个同学站出来说要把一两段自然段合并成第一段,他坚持说:“这篇课文写的是‘我们’。(2)我们家过节讲花生的好处;(3)父亲的话深深地激励了我。”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独特,我当即在课堂上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继续发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化思维能力。

五,探究教材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以人为本,营造文化氛围,在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随机指导他们挖掘课本的内涵,激发他们的思维领悟,既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充实具体,又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会达到“学文解道”的效果。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廉颇《负荆请罪》的思想根源,我让学生抓住第三个小故事中的“不服气”、“冷静”、“负荆请罪”三个关键词及其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我问:“廉颇不服气的时候怎么说的?他冷静下来的时候在想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后,我接着让学生对比廉颇“不服气”时说的话和“冷静”时的想法,导致廉颇思想矛盾,不失时机地弥合差距:“廉颇此时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啊!他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需要多么勇敢的向一个他曾经鄙视过的人道歉!这个时候,廉颇认罪的强大思想动力是什么?”这时候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理解力得到充分发展。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勇于改正”的思想品质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问题,不满足肤浅的理解,善于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特征,能够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后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精心设置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单词,不仅能深入理解单词,还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比如一位老师抓住《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的关键词,深刻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老师马上质疑题目:(1)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2)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一步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看到研究事物的成果,从而达到培养深刻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巧妙地渗透不同的思维方式训练,不仅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扎实,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

(编辑:左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