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的社会生活

长兴概况

长兴,太湖明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长兴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苏杭之间,素有世外桃源之称。它位于太湖西南岸,因一曲《太湖很美,美在太湖》而闻名中外。与苏锡常隔湖相望,素有“天府之国”、“丝绸之府”、“文化之邦”、“东南王献”之称。长兴是上海经济区的交通枢纽,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故有三省通衢之称。长兴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距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芜湖等大中城市约150公里。由两条国道(北京至福州的国道104、上海至拉萨的国道318)、三条高速公路(杭宁杭宁高速、杭长高速、沪合浙皖高速)、三条铁路(江苏新沂至浙江长兴铁路,连接东北与长三角的陆海走廊)组成。以及一条年运输能力超过2000万吨、享有“东方莱茵”美誉的“黄金水道”(长兴-湖州-上海),在长兴交汇汇聚,使长兴与周边大中城市便捷紧密相连,为长兴物流畅通、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便利。长兴成为上海物流副中心,分担上海物流中转压力。长兴,太湖明珠,文化底蕴深厚。长兴县始建于金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隋唐初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州为县,历史1700多年。长兴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至今还保留着他沐浴人间的圣井。茶圣陆羽在长兴写出了代表作《茶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长兴成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明代中期,大散文家归有光和小说家吴承恩共同统治长兴县。桂、吴所撰《盛京铭序》、《蒙顶堂故事》、《长兴县名》三碑至今保存完好。吴承恩在长兴县积累了大量写西游记的素材。长兴还保存着元代大画家、大书法家赵佩吉等一代宗师的手迹。长兴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有代表国家出访东南亚国家、参加中国、新西兰新年灯会的精彩民间艺术“百业龙”,还有仙女山的宗教文化,还有被列为世界地质遗产、命名为“金钉子”的长兴石灰岩保护区。长兴是革命老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新四军江浙军区司令部旧址,素有“江南小延安”之称。长兴,太湖明珠,自然资源丰富。长兴区面积143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耕地60万亩,旱地65438+万亩,林地90万亩,水面65438+万亩。是全国“粮油大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浙江省产油大县。长兴盛产名特优新产品,有驰名中外的“太湖四宝”:银鱼、白壳虾、鲢鱼、大闸蟹;有四大名“长兴珍品”:银杏、板栗、青梅、栝楼;有令世界闻名的“品茶三绝”:紫笋茶、茶壶、金沙泉等。长兴西接天目,东临太湖,形成了优越的山水自然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特别是“金钉子”地质遗迹保护区、十里古银杏走廊、扬子鳄保护区三大亿万年罕见的自然遗产,世界罕见;绵延34公里的太湖海岸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进行了1.6平方公里的环太湖旅游发展规划国际咨询,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太湖西南岸打造成为国内外独具特色、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长兴,太湖明珠,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我们修订完善了长兴城市总体规划。近期规划中,长兴中心城2005年的目标是建成2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20万人口。根据规划,以配套城市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道路和建筑。三年来,总投资57.2亿元的35个重点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项目开工或竣工,城市框架扩大到2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商务区、文教区和居住区,基本形成了现代化中等工商业城市的雏形。特别是长兴(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投资创业的福地。按照建设全国一流开发区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举全县之力办好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25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九通一平。区内主要道路全部按照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宽66米,绿化率40%。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排污、通讯管线已一次性铺设到位。同时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氛围,建立审批中心、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中心,力求快捷、优质、守信,不断改善投资服务环境。截至2003年,已有近百家来自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入驻长兴,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长兴。长兴,太湖明珠,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扩大开放,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长兴经济活跃,社会稳定,工业繁荣,人民富裕。进入新世纪,长兴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拓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矫健的步伐,朝着建设山水园林的现代化中型工贸城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再创佳绩。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38+06.26亿元,年均增长654.38+05.9%,人均生产总值3300美元。财政总收入220654.38亿元,年均增长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4亿元,年均增长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累计3365438+亿元,年均增长23.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实现“双超百亿”,分别达到6543.8+02亿元和6543.8+05亿元。第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从2002年的13.9:52.6:33.5上升到2006年的9.9: 57.1.33。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排名分别由2002年的107和97位提升到2005年的56位和62位。截至2005年6月5438+2月31,长兴县辖10个镇和6个乡:罗城镇、虹桥镇、临城镇、泗安镇、小浦镇、和平镇、梅山镇、夹浦镇、红星桥镇、李家祥镇;水口乡、吕山乡、乌山乡、白仙乡、槐坎乡、二界岭乡。

长兴产地

长兴,风景秀丽,人文丰富,历史悠久。大约5000年前,远在相当于传说中炎黄、尧舜时期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在巍峨的仙山脚下,在长山脚下,在碧波荡漾的湖畔,在若溪涓涓细流的两岸,就已经有人居住了。他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耕田、种稻、栽桑、养蚕、烧制陶器。他们是开发长兴的祖先。长兴的历史习惯上是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495)吴越争霸时期开始的。吴越春秋时期,长兴属吴国,和吕元年(公元前514),吴王和吕让其妹夫在此居住,建城。古城依山傍水,跨越水深。根据山势险要,又窄又长,故名长城。因为吴王几乎主持修建,又称吴城,后来毁于战乱。唐武德七年(624年)建长兴县,土地改为城市。宋天圣五年(1027),重修,筑城门七座。据宋代《图经》记载,城内建有长乐、赞山、西山、桂花、仁和等13个广场。元十七年(1357),朱元璋在耿秉文领导战后重建。城市的周长是929英尺,墙高3英尺,宽2英尺8英尺5英寸。有6个城门和2个水门。城墙周围建有护城河,宽7英尺5英尺。城内同时开凿了3条河流,1条东西向穿城而过,2条南北向,3条河流相互贯通,形如“20”字,古称“20字河”。房屋依水而建,街道依河而建,茶馆、酒楼、米店遍布街头,形成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格局,保留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从清乾隆《长兴县志》所刻的县城地图来看,明代耿秉文主持的重建奠定了长兴古城的城市框架。历经700多年沧桑,其城址、格局、规模基本保持不变,直至民国时期。其间,历代王朝疏浚河道,修建桥梁,铺筑道路,修复寺庙道观,修缮古迹,重现了南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故里的胜景,成为江南古城之一。长兴人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华夏子孙。宋朝时,人口有增长的趋势。到南宋嘉定时(1208~1224),全县人口达到62300户273000人,平均每户近5人。由于军事和自然灾害,晚清也是太平军和清军争夺的重要地区,死亡和逃亡不计其数,人口锐减。鼓励人口政策实施后,大量客户搬迁,人口骤然增加。他们大多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苏北,其次是本省的温州、台州、绍兴、杭州、金华等地。他们和当地居民一起生活在这片热土上,发展农耕,从事农耕。发展渔业和太湖养鱼;发展文化,培养农村人才,为长兴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长兴历史的点点滴滴都是长兴人创造的。长兴人的创造,不仅仅是对长兴的贡献。东晋谢安墓、南北朝陈霸先故居、唐代贡茶院、茶圣陆羽《茶经》、唐宋摩崖石刻、唐代仙山佛教圣地、明代太湖(楼)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江浙军区。唐太宗时代才女,作品丰富多彩,被誉为明代文学巨匠的顾、归有光、吴承恩,晚清办学先驱丁逢源,革命时期涌现出一批革命英雄...长兴人创造的文明史,贡献给了孕育长兴的伟大祖国。长兴人民在与自然灾害、历史反动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生产和斗争,使这块神圣的领土屹立在太湖之滨,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而且,长兴人一直在曲折中发展长兴的历史,使它进入一个崭新的今天,面对一个辉煌的明天。长兴人无愧于伟大的中华民族。

古代书院

学堂、书院、县学是古代教育的组织形式。长兴郡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塾。书院和县学创建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在古代,孩子读书的方式一般是私塾启蒙、书院修成、县学求科举。书院是讲学场所,有官有私。主持人称“山头”(院长),教(老师)分讲座、经典(五经各一)、学长(礼乐、科举、书法、数学各一)。学生是学者,举人和童生。长兴最早的书院是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蒋在夹浦高唐寺创办的东湖书院,成为全国40所著名书院之一。明代,长兴书院进入全盛时期。比较著名的书院有:南京刑部尚书顾在雒城长安门(今大西门)创办的书院,长兴县黄(义)门(今米行小西门)开办的江德书院,顾应秀归田后在五峰山下创办的书院。其中,最著名的是若曦书院。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长兴县令熊明遇到了荒废多年的江德书院。他很后悔,就在县城东北角的金莲塔西(今金莲桥西)设立了若曦书院。医院在明末清军南下时被烧毁。后来到了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又是一次“建-毁-建”的沧桑巨变。光绪十一年(1885),兵部侍郎、画家张度(长兴)捐资扩建若溪书院,建有大小阅览室、报告厅、大操场、荷花池等80余间。,到处都是庭院,树木葱郁。若曦书院一直延续到清末,不断有学者前来授课讲学。比如经学大师俞樾,曾经讲过“四书”。书院已成为县内外名师名生云集、论文研读之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废除科举,若溪书院改为若溪高中堂。此外,明朝崇祯年间,知县吴仲銮在小西门修建了夏丹书院;清光绪三年(1877),知县云思赞在西安建蒙古书院,后改名安溪书院,民国初年设安溪高级小学堂。县立学校是官办的县级高等学府。长兴县学堂创建于宋四年(1044)。明嘉靖九年(1530),县城龚雪由城东迁至西佐河北(今长兴一中)。龚雪大成殿几经修缮,保存至今。光绪三十一年县学与若溪书院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