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观察、比较和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假设性地解释原因;我们可以用其他物体来观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难点:引导学生猜测并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1鼓,1钢直尺,2根皮筋,1音叉,1装满水的水缸(占缸深的2/3)。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说话: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你听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后,老师引导:这些声音是谁?
3.问题:让我们安静一点,不要发出噪音。再听一遍。我们还能听到别的吗?
4.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声音无处不在。
5.解说:风、雨、流水声诉说着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欢笑与阅读,倾泻出生命的丰富。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美妙的声音王国,探索声音的奥秘。(板书)
第二,发出声音,做出假设
1.问题:听了这么多声音,你现在最想研究什么?
2.发出声音。观察桌子上有什么材料。这个小组选择声乐材料。
解释:要求每组利用周围的材料发出声音。实验结束后,交流:用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老师鼓励每个人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发出不同的声音。
3.展示交流。老师让学生一边汇报,一边演示,同时说清楚用了什么材料,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4.引导思维,做出假设。问题:这么多不同的声音被制造出来,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老师引导学生说清楚:鼓头、钢尺、橡皮筋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鼓面振动,钢尺振动,橡皮筋振动)(物体发生时,物体在运动,来回运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假设成立。)
5.解释:在科学探究中,如果有一个假说,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收集证据来验证这个假说,也必须通过多次实验来验证我们关于声音的假说。
第三,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1.解释:分组,用橡皮筋、尺子、鼓发出声音,观察现象发生时的情况。老师想让学生发现,这些物体在发生时会震动,你可以看到橡皮筋、尺子、鼓都有明显的震动。
2.问题:轻敲音叉使其发声。请仔细观察。你能看到震动吗?通常情况下,学生是看不到震动的,然后老师演示如何用被敲打的音叉轻轻触碰水面,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老师示范:在水槽中注满约2/3的清水,用被击中的音叉轻轻触碰水面,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来的?
4.老师:一个物体(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钉子等。)在力的作用下反复来回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举个例子吗?
6.我们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可以感觉到振动。猜猜它在哪里?声带是我们发声器官的主要部分。发声时,两侧声带绷紧,来自器官和肺部的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发声。同时介绍了关于声音和声带保护的常识。)
7.猜猜它在哪里振动?(唱歌,吹号,打鼓,吉他,蜜蜂,苍蝇等。)在上述各组中,我们已经证实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四,总结提高
1.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上称之为声源。
2.今天我们学习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让我们终于感受到声音的魅力和科学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