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我要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兴趣学习往往事半功倍。相反,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感到厌烦和困倦。那么如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在我看来,学生只有感觉不到压力,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多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他们,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对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开始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实践操作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和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全部操作活动。这项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并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从而在学习中取得成功。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学目标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愿望和终身学习能力。“有鱼,只供一餐;教它钓鱼,享受一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充分创造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能力。知识经济呼唤人们的兼容与合作。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在合作中,要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从而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在交流中,前学员汇报,后学员有不同意见补充完善。
4.提问很难
问题是科学的起点,也是任何科学的关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思维方法,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生长的种子。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问题。现代教学理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虽然学生需要感知学习),但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所以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应该: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学习,把问题作为动力、出发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把学习过程看作是通过学习产生问题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的感知和思考,从而在学生心理中产生一种未解决但必须解决的知识状态的现象。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集中精力,积极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能启发学生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