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该开展哪些实践活动?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才会不断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小学教育中,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活动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注重活动内容是活动的基础。没有好的内容,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与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相联系,立足当地,在家乡的现代化进程中寻找内容。活动内容除了要有针对性、教育性和实用性外,还要体现地方和时代的特点。活动内容可以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也可以是关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也可以是关于用手用脑培养生存能力;也可以是环保等话题,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意识。总之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比如我们长期的岗位实践活动。由于我们学校在闹市区,我们利用周日组织中队轮流上街,帮助交警维护交通和社会秩序,打扫环境,宣传交通卫生知识。

二、活动形式:

一切都要因地制宜。照顾大部分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从实际和生活出发。引导小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应该直观、生动、活泼,让小学生感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美德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可以开展旅游活动,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历史人物:可以考察家乡的地质变化和矿产资源,收集土特产和动植物标本,考察建设的伟大成就;可以参观革命旧址、英雄纪念碑;可以开展岗位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生活,了解社会主义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经济改革的情况,了解我们的国情。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走、看、听、做,了解过去,立足现在,树立为家乡繁荣、祖国富强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也可以从生活出发。比如在全校开展“我为妈妈做点事”的活动。大多数低年级的孩子一直在家里由父母照顾。父母每天为他们做这做那,自己却浑然不觉。为了让他们学会关心父母,体谅他人。组织了“我为妈妈做点事”等系列活动。活动时间定为一个月,要求每个学生在一个月内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小事,感受父母为自己做了什么。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积极为父母做一些事情,可以是给妈妈洗一双袜子,饭后给妈妈倒一杯水,给妈妈献一首歌,给妈妈画一幅画,给妈妈擦鞋。在活动中,还要求学生关注父母每天为自己做的事情。活动中,同学们自然开始关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在记录这些生活小事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奉献,也在为父母做事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和体谅父母。这个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他们普遍认为孩子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体谅大人。例如,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与20年前和4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同学只是通过电视电影对过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体验并不深刻。特别设计了“我和爸妈对比童年”和“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的实践活动。首先,我们邀请学生回家,让他们的父母讲述他们童年的故事,然后让他们的祖父,祖母和祖父讲述他们的童年。听完故事后,我们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班级里表演。有的演了小时候的父母,有的演了小时候的爷爷奶奶。在听故事和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过去的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当然要结合活动目的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不能单纯追求方法,会导致浮华。另外,在活动中要注意记录,采用摄影、写作等形式。拍出来的优美镜头,写出来的优秀日记、作文、诗词,既是对话的记录,也是活动的总结。

第三,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持之以恒。

从认识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人的行为习惯需要反复训练,即要经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真正拥有美好的心灵。因此,引导小学生开展综合德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一个坚持。在一次实践活动中,目标要小,要现实,但要过很长时间,教育效果才会明显。

懂道德的学生一般都懂,大部分在集体活动中都能表现良好,但一旦离开教育环境,独立行动,往往就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加强检查,坚持下去,一抓到底,直到每个学生都能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总之,引导小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的,只有全方位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天真自然的孩子慢慢成长为完整美好的人。社会生活实践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因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探索,通过引导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心灵美好的祖国未来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