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的基本方法
小学语文1新课标备课的基本方法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听、说、读、写的训练,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的也要体现在我们的备课中。我整理了一下自己多年的备课经验,把备课的过程整理成五个字:读、研、听、说、写。
首先,阅读
(1)读课文。一篇课文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先做什么?朗读是学习课本最重要的部分。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你的意思。每次备课都要从朗读开始,或大声朗读或默读,在吟诵中督促自己尽快进入工作。我还记得著名的特级教师金佳妍先生说过:“我备课时,总是要先大声朗读,一丝不苟,反复吟诵,用心背诵。”“要教一节课,首先要背熟,读熟,不然我上不了讲台。”所以我们要“张嘴备课”,因为朗读是“活的”,它能跳出纸面,赋予作品以生命。
(2)阅读作者
教师必须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正确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和策划文章布局的意图,这是做好备课的前提。对于作者推敲和锤炼文字的别出心裁,一定要细细琢磨和体会。如果你理解文章的美和特点,你就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感受。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是引路人。只有老师理解深刻,学生才能理解深刻。我想,只有我们教师理解了作者,我们的心动了,再把教材带到课堂上,带到学生面前,才会有师生与课文的互动,课文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会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体验和内心感受。
(3)学生
听了很多不同层次的公开课,老师对学生不熟悉了。我们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好像什么都懂了,但老师已经很努力地提前准备了非常详细的教案,我们只好把学生拖回来,让他们“假装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忽略了对学生原有学习状态的正确分析,这说明教材规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广,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阅读自己
有的时候,我们老师课前想了很多,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很透彻,却无法给学生讲清楚。那么我们这个班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备课的时候自己读很重要。所谓读懂自己,就是如何把握教学思路,如何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如何把他们的思维过程梳理成一个连贯的教学过程。
一堂好课当然需要一个好的设计,但好的设计必须有老师渊博的知识做支撑。表面上看,听课是教学技术的“测量台”,实际上是教师“内力”的“试金石”。语文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锻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如果每个老师都能读好书,那么我们的教室将会充满书籍。所以,在读好自己的同时,要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自己。
第二,研究
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就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尽可能正确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1)研究文本
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重点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合理安排内容和目标。
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评价课堂教学,总有很多遗憾。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有关。这种重心的偏离与老师是否用心学习课文和自己的阅读能力有关。
应该说,研究课文,研究教材,是语文老师一辈子都要练的看家本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生都在备课。”
(2)研究与教学。
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教师书”的学习。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参考和链接的知识点,但是我们不能依赖于教工,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加工和再创造。叶圣陶先生说“师资力量是乌鸦的奶油”,还是有道理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只看教工,却满足于教工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我所缺乏的是对文本的深刻而独立的思考。没有读懂文字的内部和作者的内心,导致了自己苍白的思维和幼稚的语言。这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一种悲哀。虽然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省去了很多无用功,但我们只提倡向他们学习,创新创造才是我们每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研究教学参考而不是依赖它。
(3)“教学研究计划”
在编写教案之前,应该对整个课堂教学有一个总体设计。这是一个大脑预演的过程,也是精心设计教案的前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体思维要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因素的协调平衡,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结合,整体灵活易掌握。教案更好的理顺了我们的思路,为我们的教学拓展了思路,但是一定不能跟风照本宣科,因为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
小学语文备课。基本方法第二部分备课充分,备课透彻。
备课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基本功,基本功扎实与否,取决于一个老师对课程标准、教材、语文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完整地使用过一轮人教版旧教材和课标版新教材,也体验过课改前后的备课模式。我也有过拿起书,抄现成教案,简单地在书上标注的备课过程,也有过和教研员、几个老师通宵反复修改讨论一节课,和大家一起磨课的备课经历。
要想好好备课,首先要把这一年提出的学习目标背熟,然后解读本学期所学教材的整体学习目标,最后掌握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我们人教版的教材都是按单元主题组织的。每个单元开头都有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培养目标。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一点,直接去单元学习。其实单元阅读指导是单元学习的指挥棒,课前一定要认真解读。尤其是我们学校,学生有预习作业。如果学生在预习前预习单元阅读指导,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训练要点。知道单元学习目标后,再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计划。也就是说,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至少要明确:班级标准年的目标要求——书单元的目标要求——班级的目标要求。只有把这些目标背熟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备课,才能备到合适的课。
其次,要备足课,我们老师还需要大量扩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比如五年级下册,有一个接近名著的单元,呈现四篇文章。如果只把这四篇文章分享给孩子,可以说孩子学会了名著,这与课文呈现的本质意义和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四篇文章作为例子。就是让名著的魅力吸引孩子阅读学习我们经典文学的兴趣。如果只是把它放在学习内容的主旨、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上,不让孩子体会名著的经典魅力而没有阅读的欲望,那一定是我们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老师希望孩子有阅读的欲望。仅仅四篇文章怎么做?这时候,老师需要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拿出来,想办法,或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或激情朗读,或讲故事与孩子分享更多经典。想象一下结果会是什么。要备课,老师需要广泛收集同步资料,通过与课文的反复对话,将资料内化,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弄清楚如何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好这些资料,这些都需要课前准备。
最后,彻底备课。众所周知,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许多未知的战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不能把一种学习模式强加给所有的孩子。你不能把你有限的知识传给孩子。课堂上总会有不足,课堂上临时产生的创新会让课堂更有价值。所以备课的时候要尽量预设。在预设各种代的过程中,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不断否定自己,以应对课堂上的各种代。2013年,在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我教的是博雅觉仙。课前,我和我县调研员吴老师以及我校米老师、秦老师反复琢磨教材,研究相关资料,为上课做了几十个预设。但是第二天看到学生的时候,所有的预设都没用了,人家就把这篇课文写完了。我当时有点懵懂,没耐心。我们都知道,老师上课最难的是已经上过的老课。于是,在中午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重新设计了设计,提出了学习目标,调整了学习思路。最后,这堂课非常成功。当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好准备。上课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你准备充分,你就能轻松地做这件事。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不知所措。当然,我们的正常班不可能像优质班一样,但不管是什么班,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上一堂“好”课
课堂是我们的阵地,有一堂“好”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搞好课堂,达到高度的目标;二是要有一个“好”的班级。我们不能说每一节课都是优秀的课,至少每一节课都是高效的,甚至是高效的。我的语文课比较简单,擅长阅读课。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我平时对阅读教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记得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吴琼曾经说过:“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背单词、积累单词,小学就能背下来,把单词写得工整漂亮就够了。中国的汉字历史悠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不能让孩子一口吃掉一个大胖子。识字需要时间和过程,写字很关键。干预之初写得漂亮是必要的,但我们很多老师在低年级就把孩子禁锢在抄写的世界里。资深老师抓不住训练点,学生已经会的会写的字还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忽视了阅读的教学。现在孩子不会写、不认识的字,将来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会认识,但一旦阅读能力下降,年级越高越难跟上。”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教高年级,我的阅读课越来越流畅,尤其是每节课的阅读方法指导。我已经让孩子像做数学题一样,多收集一些同步阅读的材料给他们,举一反三,努力把习题搞清楚。记得五年级下册学习一组单位的人物描写时,为了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我收集了大量的人物片段,让孩子通过各种方式阅读、领悟、重读。我一直认为,中文里有很多东西是不用文字就能看懂的。有时候孩子读多了,不用你解释也能试着用。比如《父亲的花园》这篇文章,孩子反复阅读后,我问孩子哪一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比如写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乡等等。,于是我趁机快速引导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文,典型的按时间顺序写。然后,我不再讲课文,开始让孩子按照这个写作顺序,用上面文章中的好段落来练习写作。我从来没有专门给孩子上过专门的作文辅导班。我总是边学课文边练习写作,上课时练习阅读,阅读时练习表达,表达时练习记录。这是我一直用的方法。
说到读书,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作为县里的窗口学校,我们学校不缺图书资源。缺少的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班级图书角的建立给我的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以前我提倡学生课后阅读,但是一年下来,我发现阅读的效果几乎为零,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但是,这些利益会被发达的现代科技逐渐削弱。电脑和手机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影响最大。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白纸黑字的书很难重新进入孩子的视线。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一个孩子从小没受过书的影响,他的人生一定是有缺陷的。然后,家长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开展课外阅读越来越困难。于是,我做了一个残酷的努力,把阅读搬到了课堂上。只要上课,只要进教室,我都会让孩子先读十分钟,让他们爱怎么大声读就怎么大声读,书的种类也很多。一开始没有规则,我自己选的。后来图书角产生后,我就定了一个规矩,每个人都要在图书角里读完一整本书,读一个学期。后来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同学,我让他们每天上课前十分钟看一本作文书,分类最好。这十分钟,前八分钟看书,后两分钟仔细思考,在一张图中画出一个漂亮的句子和片段,十分钟不看多读一篇文章。如果是整本连载书,他们应该读三页。第一学期,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但并不太明显。第二学期,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很多。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我也经常按照这个思路来指导孩子。平时我们要求孩子读得很美,把文章的感受读出来。小学低段培养语感很重要,但是到了高段,到了后期应用,到了后期考试,孩子不可能一篇文章读完就摇头,大声读几遍提取信息。孩子看报纸不能大声朗读来摘抄信息吧?所以,我总是告诉孩子,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看到一份报纸,或者读到一条信息的时候,你也必须能够快速地读完这篇文章。当你读完文章后,你应该能够快速提取你所阅读的文章的关键信息,这涉及到对孩子阅读速度和方式的训练,以及对他们提取信息和总结能力的培养,所以你可以先阅读文章的主旨。能够把一篇长文读短,用简单的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在高三学习课文或阅读材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管文章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我都要先进行这样的训练,所以现在,如果你把我拿的一篇文章给学生看,他就会知道第一件事就是先看文章的主要内容,甚至在阅读之初就开始思考如何简单地把文章的大意告诉别人。然后让孩子直击文章的重点部分,让孩子反复阅读,一遍一遍的独特体验,学习的深度会一遍一遍的增加。最后,我会让孩子从文字、感情、表情的揣摩中挖掘出关键段落。最后,我会找类似的文章来练习,有时是阅读训练,有时是写作训练,让孩子轻松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语文课可能太没条理了,但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表达和写作,表达和写作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每次上课都教给孩子。如果每节语文课都是读课文,学学生的话,倒背如流地分析文章内容,挖地三尺让孩子背点东西,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就真的被覆盖了,语文课就会变成一个大胖子,一个没有灵魂的大胖子,就是这样。
定期安排
我们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这种教材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都很容易在一个单元内集中精力学习。基于此,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是每个单元都有一节单元收尾课,按照课文的类型进行系统的编排,比如正在编排写作场景的单元。在写人物单元,我会整理人物描写,文章结构,段落构建方式。不过这些安排比较乱,所以每次学完所有课文后我都会重新整理,系统化。整理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和各类阅读材料的解题方法进行梳理,最后的系统整理是对每章的重点知识和易错内容进行梳理。总之每学期我会整理三次,包括单元整理,分类整理,系统整理。上学期我们徐校长一直倡导要教孩子画知识树。一开始,我没有自己的想法。后来徐校长让我们去听了清华大学一位主任的简短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上学期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把整理好的东西用这种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到去年寒假,孩子们已经自己整理好了各科知识。用结构图给我全面展示一下。你可以看看孩子们都做了些什么。我们也许能看出一个孩子对知识掌握的有多好。我们不能小看这些简单的结构图。试想,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需要在孩子的大脑中反复整理、内化、重排,才能以这种形式呈现出来。当所有这些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他们的知识才能呈现出来。一个老师,如果能让孩子及时学会组织,并善于组织,往往是知识内化。这不就是一个回顾过去,学习新事物的过程吗?所以,我很佩服我们徐校长的远见卓识。
只有在备课、上好课之后管理好学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学校采用动态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这种模式在我们学校还有待完善,但也不能否认这种模式中的“师友互助”。徐校长一直主张教兵带兵。这种“师友互助”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在学生分组管理上,我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有些老师喜欢强弱之分。有的老师喜欢强强联合,我选择强强联合弱联合的分组模式。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在平时的管理中,我采用即时辅导的方法,集中突破的方法来辅导后进生,尤其是临近考试的时候。优秀的学生不需要刻意辅导,只需要在课堂上关注一下,然后让优秀的学生去监督辅导后进生。教师进行小组考核和鼓励,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让小组来进行。有了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我们有时不得不做“营利性”的老师,辅导后进生是我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唯一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我没有好的方法。我只是多开辟语文,写作方面没有特别的教学方法。我只是让孩子养成一读就写的好习惯。平时教学,我备课做的很扎实。我上课花十分钟看书,然后三十分钟要福利。课后我经常先把知识梳理一下,然后再系统梳理整本书,使之完整。
语文教学是一潭深水,需要爱她的人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会走在小学语文的路上,一路欣赏风景,一路收获。让我们和* * *携手,守住这片麦田,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