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学生放松、没有压力时,他们会精神焕发、充满活力。教师应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课堂上,师生的情感融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下课后,他们还能经常围着老师提问,从表情和言谈中透露出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2.教学生如何倾听。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普遍存在宁愿别人听自己也不愿听别人的问题。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好的倾听者往往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要细化听力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听力需要五心”,也就是要做到:第一,一定要全神贯注,无论是听老师讲还是听同学讲,一定要听老师或发言人讲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要想别的;第二,要有耐心,不要随便打断,不要在听完别人的意见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小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误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以免重复别人的观点,自己的观点要以别人的发言为基础或提出新颖的观点。第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我们要能够虚心接受,在倾听的同时修正自己的意见。第五,要重视别人的意见,不盲从,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想”并重,相互促进。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猜说话的学生会说什么。(2)总结学生观点。(3)想想你同学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倾听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学会先听后说,先想后说,真正形成听的习惯。比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让学生听范文朗读而不读,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表扬说得好的学生,表扬他听得认真。这样,不仅会大大增加被表扬学生的信心,还会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听。
手势或肢体动作最能反映一个学生是否在听。上课时,老师要对学生的听讲姿势进行认真的指导。比如,在听同学讲话时,要求学生看的是书本或者老师制作的教具,而不是看着正在讲话的同学的脸,做到一心一意。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或赞成。学生养成了这个习惯,老师通过清晰的观察可以了解学生讲课的质量,并立即得到反馈,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好处。
4.教师表现出耐心倾听。
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老师在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观点和回答。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当他们得出与老师不同的结论时,老师应该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告诉大家。学生叙述中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充满了期待鼓励和机智的启发引导。
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听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他一直看着老师。他听得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讲,指出不足,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也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听”的培养上,老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成功的满足。比如我常说的“你听的最认真,这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你居然发现了这么小的差别,真了不起!”“你听了他的缺点,真的帮了他很多。”“你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上了自己的想法。太棒了!".....一个眼神,一句赞美,一个微笑,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却能获得明显的教育效果。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学生上课怎么能不认真听讲?
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抓住机会郑重强调听力和口语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理解,听是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用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学生,也喜欢专心听讲的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那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想他说了什么?”“有人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谁有更好的主意?”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听别人的回答,才不会让自己的回答和别人雷同。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善于把握教育机会,及时引导,学生就能逐渐养成倾听教师讲解和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5.培养自制力,加强“听”的能力
首先要注意年龄段的特点。自控能力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来要求孩子。学龄前儿童不同于小学生,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各有特点。培养自控能力,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的工作能力、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实践经验,循序渐进。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足够的这方面的知识,但没有必要对此过于担心。因为普通孩子的通病也是我们教学的基础。只要我们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放过每一个机会,严格训练,持之以恒,我们的自控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比如小声说话,大声说话,认真听讲,分工合作有序等等。,应该清醒理性,培养自觉意识,让孩子下定决心,加强自制力,注重训练,养成习惯,从而在习惯上形成优秀的品质。
第二,要善于纠正学生上课的不良习惯。
在课堂上,尤其是半节课后,个别学生容易疲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小动作,和同学随便聊聊等等。,而教学规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停课,打断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粗暴行事,而是要灵活、理性、适时地加以控制。我们可以通过“暗示”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这种方法只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个物体上,不会引起其他周边效应。1、“手势暗示”:教师在教学时,一旦发现他(她)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他(她)就会做出微妙而短暂的手势,指向上课不专心的学生,以达到纠正的目的。2.“眼神暗示”:老师把严厉、期待的眼神刷到不听课的学生身上,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引起学生的警惕,让她意识到老师是在用眼神警告自己,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纠正的目的。3.“语气暗示”:教师根据对教学内容的感受,采取灵活的语气,或急或缓,或长或短,或稍有停顿,营造出一种暂时的教学氛围,有意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失落感,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感染效果,促使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4.“接触暗示”:如果用上述暗示方法控制,其注意力仍无法集中,就需要老师走下讲台,以巡回讲课的形式悄悄走到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身边,轻轻抚摸他(她)的头,让他(她)意识到老师知道自己在搞小动作等。,并督促他坐起来听课思考,逼他好好听课。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暗示”的方法,及时纠正学生上课的不良习惯。只要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搞好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