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陕西武功绿野中学简介?

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是省级文明校园,市级重点中学。现有44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150名教职工。学校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在县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从2001开始全面启动高中标准化建设,累计投资2400万元建设教学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办公楼、科技楼、教师公寓楼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在院系建设中,按照“五年保持先进,十年不落后”的标准,投资654.38+0万元,建设了3个现代信息技术教室,配备654.38+089台微型计算机;投资65万元,组装了8个高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按一流标准配备了实验仪器和药物;投资65438+万元建设阅览室,藏书8万余册,报刊200余种。本学期将建成拥有60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如期实现“光盘广播班班通工程”,并在每个教室安装电视机,按标准配备相应的微机,建立信息技术数据库。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4年、2005年,第二次高考通过人数超过200人,在全市名列前茅。2005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获全市重点中学第一名。2005年9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9月、2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高考工作先进集体”;并连续10年被市教育局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

绿野高中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代,至今已近千年。北宋熙宁元年(1068),县令张与张载先生厚谊,故邀其在绿野阁讲学。作为北宋的一位大儒,他与濂溪的周子、洛水的程子齐名,奠定了理学的基础,开创了管雪学派,士争为师。后来,绿野亭成了讲学的圣地。

明弘治九年(1496),宋知县,因有绿野亭,破旧狭窄,扩建修缮困难。因此,他搬到东宝甄珍寺重建,并在一岁时毕业。如今,绿野高中是绿野书院的旧址。书院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文教机构,由县学知名学者赵文杰任讲师,宋县令亲自督导,关中学子一触即发。从明朝到清朝,绿地书院延续了数百年。

清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张村用岁月的腐朽装饰,仿前明的旧式重建。同治初,毁于战乱,仅存张载祠堂;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陈二扩制加宅,复兴书院。光绪十三年(1904),废除科举,改设高等小学堂;次年,更名为绿野小学。

民国时,先命名为县级高级中学,后改名为南关小学。武功县中学创建于1940。1942,带简单正常类。建国前,七届15班毕业学生400多人。

建国初,初名武功县中学,直属咸阳行署,后改为宝鸡行署。1955,更名为武功县第一初级中学。1958增加两个高中班,更名为兴平武功中学。1961年命名为武功县绿野中学。十年文革,变动频繁,在绿色中遭受了沉重的灾难;1976后,方拨乱反正,步入正轨。1987年秋,退出中学,成为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至今已有20个春秋。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借着高中标准化建设的东风,我校于2001、10启动了校园标准化建设改造工作。按照“一次规划、超前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短短四年时间,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教学楼、综合科技楼、学生公寓楼、教师办公楼等教学基础设施。投资500万元的职工公寓楼于今年8月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150名职工的住宿问题。

现在,走进绿色校园,看到的是华丽整洁的高楼大厦,听到的是悠扬的书声;路边绿树成荫,四季常青,校园布局合理,干净整洁;师生言语文明,行为文雅。“纸屑满天飞,脏话四起”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13年被评为市县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高考先进集体”等。,先后被评为“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省市级“文明校园”。2004年高考再上新台阶,高二招生人数达236人,比2003年提高12个百分点,总分在全市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

多年来,我校从德育计划的制定、机构的建立、环境的营造、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学校德育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师生的思想特点开展的:以师德教育为重点;注重高一学生“规范”与“规范”的养成教育;重点对高二学生进行守法教育;对高三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未来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德育活动的方式也灵活多样:高一新生军训、新生入学教育、法制教育讲座、树榜样评选活动、文化艺术欣赏、课外兴趣小组等活动蓬勃开展,为德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学生喜闻乐见,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