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校道德教育
浅析学校道德教育——浅谈学校道德教育
摘要:针对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邓小平道德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学校德育;邓小平的道德教育理论;战略和措施
作者简介:杨建军,男(1956.8.1-),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人。
介绍
德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同属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德育在各级教育实践中备受重视,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德育理念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是必然的。
1,学校德育现状
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时事;时刻关注自己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拥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受各种意识形态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各种不健康思想正在侵蚀校园。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德育,但缺乏家庭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协同教育环境。这些现象都给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的任务。
2.邓小平的道德教育理论。
2.1德育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地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理想,有道德,有教养,有纪律?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目标。这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层次性特征。
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在鼓励和帮助大家努力工作的同时,我们还是要承认成长过程中的天赋和品德的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区别对待,使大家尽可能根据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因此,学校德育的目标不可能是一致的,承认不同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在这个阶段的道德品质是不同的。因此,学校德育目标必须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发挥最大效益。
2.2道德教育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根据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精神的实际,根据新时期德育战略目标的规定,对德育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科学而深刻地阐述了新时期德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学校要根据这四个方面,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合理确定学校相应的德育内容,并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2.3道德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德育方法。在谈到如何处理中西德育结合时,他强调在继承传统和引进吸收外来文化时,要发扬优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收,不能盲目照搬,全盘西化。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他说:全社会家家户户都在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进步。树立大德育观,开创全人教育新格局,全面实施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决策与管理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渠道的整合?。?为了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报纸、广播、电视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经常性的基本任务之一。?
3.学校德育的策略与措施。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德育理论,对于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德育系统工程,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1构建德育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德育管理机制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保证。
3.1.1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要建立德育目标管理、德育内容管理、德育方法管理和德育策略管理体系,形成多层次、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联合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形成由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德育教师组成的德育组织体系,明确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要求。
3.1.2经常性德育管理法制化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各种学校规章制度、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应该作为学生道德行为日常管理的标准。
3.1.3建立多种形式的德育管理方法
首先是自我管理方法。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设计自我规划、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二是活动激励法。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游戏和活动,实现学校德育目标。三是行政法规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积极采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直接调控德育管理对象,通过权威和服从来影响管理对象。
3.2构建系统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一个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和评价六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系统。完善这一系统的整体功能,需要对这六个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构建一个全时、全空间、整体效应的现代学校德育有机系统。
青年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思想信念是通过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的不断学习和训练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在确定德育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德性和认知基础。
3.2.1坚持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比如优等生和后进生也是心理教育,德育内容既有* * *又有其个性;对于尖子生来说,重要的是纠正学生对荣誉和成就的心理压力,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对于后进生,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和懒惰,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升起对美好明天的希望和憧憬。
3.2.2坚持传统与时代的统一。
既要保留传统的教育内容,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
3.2.3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既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
总之,学校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根据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和特点,构建整体德育目标体系;划分德育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这样既保证了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又保证了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使德育得以规范和深入持久地开展。
目前,许多地方的应试教育思想还没有完全根除,一些地方政府、家庭和社会仍然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校教育的质量,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都是以教学成绩为基础,紧紧围绕升学率。比如教师竞聘上岗、职称评定、晋升都是以教学成绩为依据。在教师培训方面,德育教师很少有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或进行德育研究;教学工作会议一年组织几次,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而德育工作会议不可能几年开一次;教师奖励方面,每年只评选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德育方面没有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教学优秀,骨干教师评分重,始终处于优先位置;德育基地、设施、活动等专项经费没有投入,是德育工作者的一种悲哀。由于在政策导向上缺乏对德育工作者的鼓励,人们对德育的热情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各级政府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下大力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分数。单一制?。当前尤其需要加强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包括校长评价体系、校长对班主任评价体系、班主任评价体系、教师对各级学生评价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奖励政策、职称评定和人员编制制度,使之与教学平起平坐。只有这样,教师的德育积极性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激励。
3.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3.1建立校园德育网络。
目前所有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发挥教师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开辟德育新途径。结合各学科特点,适时发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将学科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
3.3.2建立校园、社会、家庭的德育网络。
建立校园、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只有把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整合成一张网,相互配合,密切配合,构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协同效应。
3.4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德育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用之有方?为人正直?通过榜样的作用来教育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要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从理论上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明确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以育人为理想,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己任。特别强调要树立远大理想,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努力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一个老师,一个人类的榜样?。教师的言行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因素。老师教学生做人,首先要知道怎么做人。教师除了要学识渊博、教学正确之外,还要有学校的师德、家庭的美德,还要成为社会领域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的模范。
新形势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特别是要倡导和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深化对职业崇高的认识,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尚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结论:新时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敢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总结,深入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培养更多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314;
2.邓小平。《邓小平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第66-69页;
3.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63,110,11,144。
4.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
5.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1,254,255,262,369,408;
6.中宣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学校德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