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讲义稿范文[三篇]
蒂希
“分一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数与代数”认知得分的内容。我将详细阐述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首先,谈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的一课,学生很难理解。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扩展。分数和整数在意义、读写方法、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一开始很难掌握分数的含义。因此,当分数在本单元第一次出现时,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学生熟悉的一些图形,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种教学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制和十进制的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为以后解决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应用问题打下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是一套教材,这部分知识分两次讲授。第一次是初三对成绩的初步了解,第二次是五年级对成绩的系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理解分数的含义,能够认识和读写简单的分数。这节课是分数教学的开始。它是学生在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比较和分数加减运算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能够体验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字的过程,直观地理解一个分数,初步形成一个分数的表示法,并能读写一个分数。
(2)能够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体验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二,谈谈“教与学”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他们喜欢的材料来唤起他们原有的体验,那么学习必然是亲切的、有趣的、易懂的。学生的攻击性心理强。老师把1/4折叠在学生认识的纸上后,谁能把其他分子的分数折叠成1?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折其他分数。当被问及谁的分数更大时,学生们更愿意进行比较。一开始对学生比较分数的认识还停留在肤浅、肤浅的层面。他们通过比较整数的大小来比较分数,老师不做判断,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热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这门课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的形式,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意识,又能起到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本课重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知识演绎的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三,谈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介绍一个新班级时,创建一个分享苹果的游戏,并将六个苹果交给三名学生中的两名学生。如何公平地分享它们?每个人有多少?然后分成四个苹果和两个苹果。老师分别把学生的答案3,2,1表演出来,平均给两个学生分了1个苹果。每个学生得到了多少?比赛
1,回忆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突出平均分的关键。
2.给两个学生一个苹果,用哪个数字表示每个学生拿不到苹果(半个)?它给学生留下悬念,为探索新知创造了一面情感的镜子,也使教学自然地从整数过渡到分数。整数不够用,用分数,是符合数的展开规律的。
(二)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习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这节课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一个不够,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应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有人知道吗?有的同学有预习的习惯,有的同学在学奥数的时候会用1/2。让他写在老师黑板的3,2,1下面面试。学生看到整数不够用,可以用分数。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一点都不奇怪,所以他们很自然,也很容易接受。写对了之后,老师表扬他们。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感到非常自豪,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让学生拿出书包里的卡片,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上自己喜欢的图形,分别涂上自己的1/2。画完后给学生看。老师放慢速度,提高音量讲解1/2的读写方法,并给各部分名称打分。让学生再读一遍。突出教学重点。在这里,老师重新整理了课本,先学习课本后面的内容。让学生将正方形的纸对折并涂色。让学生把画好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老师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折叠它。如果有什么困难,同学们要合作学习折叠。(老师表扬了偏离对角线的折叠方法。)让学生说出为什么图片的形状和颜色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注重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它让学生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看到过可以用1/2表示的东西。它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处处都有数学。在理解一半含义的基础上,他们大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学生从学习工具口袋里拿出学习工具,用手将不同形状的纸分成小块。开展小组活动赢红旗,看哪个小组折叠方法多,特殊折叠方法多,小组合作,学习折叠方法,在探索合作中获得各种折叠方法和分数,激发创新意识。在评选活动中,让他们说出折法的特殊画法的意义,突出难点。活动结束后,小组的每个成员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并再次把它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3)享受教学,创造轻松的环境。
如果让学生标记绳子的1/10,然后让学生标记不同的方法,老师就是在展示它的两个部分。这怎么表达呢?学生互相交谈,然后展示五角星图,意念图展示了图的3/5,5/6的含义。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由于“折扣”作为铺垫,即“谈话”部分,教师没有把握通过教学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他们的思维发展。这样的开放式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意见。老师们有意识地整合学科。比赛的时候,女孩和男孩在他们的头下用英语写作。学生在进行折纸活动时,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更容易学习。课堂不再枯燥和沉默。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生动活泼的游戏、优美的音乐、老师丰富的表情、鼓励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全班都感兴趣。
(D)激发竞争意识的竞争练习。
节目《赢小红花》的老师被设计成主持人,学生是参赛选手。他们被分成男女两组,让同一组一起做。获胜的小组生了一朵小红花,贴在班级的红花栏里。* * *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个必须回答。男生和女生互选题目,答对了就可以获得一张苹果卡。第二关抢答案,答对就拿卡,答错就扣卡。第三关是能力测试。本课题的目的是深入理解问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让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得到展现。习题激活了题形,新包装,新味道,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空前高涨。
(五)及时评价,体验成功和快乐。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课堂上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及时评价,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成就感。
偏激
1、教学基础教材浅析
“猜生日”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对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能判断大月、小月、季度,能看懂历法的基础上讲授的。教材创造了一个生日情境。通过猜测生日的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大月份和小月份的知识来判断和计算一个人第二天的生日。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计算一个人的生日,从数学角度看待时间相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活动计算某人的生日。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个故事激发兴趣,引出话题。
为学生们所熟悉的小红小红帽的故事拍一部续集。7月1,暑假结束了。小红小红帽将去奶奶家庆祝她的生日,再过一周就是奶奶的生日了。创设情境复习大月亮、小月亮、季度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最后,题目“奶奶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是来源于事实的。让我们一起猜生日。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猜猜奶奶的生日——“再过一周就是奶奶的生日了。”
学生自主探索。回答,老师把学生的推演过程写在黑板上。
一周有7天。1+7 = 8,所以是7月8日。
(2)一天的次数。(老师和学生边翻日历边一起数。)
2.猜猜熊奶奶的生日。
创设情境:熊奶奶也来祝贺生日。小红小红帽问她生日。熊奶奶说:“我的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
学生想:“上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回答老师的黑板。
七月的最后一个月是六月,六月的最后一天是六月三十日。
3.猜猜小猫的生日。
调皮的小红帽想考验一下大家。她想让每个人都猜猜他的生日。“今天是7月8日,还有30天就是我的生日了。”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
学生回答了几种计算方法,并写在黑板上。
(1)7月是大月,7月8日有31天。8号减去一天就是30天,31天。如果从8号开始少一天,就有7天,也就是8月7号。()
②日历中的天数。30天后,就是8月7日。
③ 8+30 = 3838-31 = 7得到8月7日。()
④7月8日之后23天,就是365,438+0天,30-23 = 7,剩下的7天在8月,所以就是8月7日。
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哪种方法最简单,总结一下:把握7月是一个大月份,有365,438+0天,()先补365,438+0天,剩下的7天是8月。
4.猜猜老师的生日。“老师的生日是倒数第三天。
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生日,写在卡片上,写一句祝福。
同学们有两个答案:65438+2月28日,65438+2月29日。
老师引导学生倒数:31,30,29,正确答案是65438+2月29日,引导学生推断最后一天是指令后两天。第三天应该是31-2 = 29。而不是31-3 = 28。
第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合作探索,猜生日。
学生分组造一个关于自己生日的句子,让别人猜。
2、思维:豆豆12岁,只有三个生日。为什么?
3.课后总结:师生对话。
四个作业
当我回到家,我会和我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玩生日猜谜游戏。看谁猜得准,猜得快。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首先,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猜生日”这一课,课本上只有三句话:“我的生日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我的生日在30天后”、“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二天”。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内容。为了让孩子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我构思了《小红小红帽》的续集故事,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电脑课件呈现,教育内容溶于其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教学内容逐渐分层次展开,寓教于乐,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第二,注重体验,鼓励自主探索。
我用谈话的方法来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和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来讨论。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补。进一步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算法的多样性,让他们选择计算机化和渗透的思想。
第三,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
生日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猜测故事人物、老师、同学的生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的乐趣中,体验到数学的生活。最后,我布置实际作业让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玩生日猜谜游戏,进一步突出数学的生活性,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达到课内虽累但仍有趣的目的。
提索
先说教材。1,表示教学内容。
教材78-79页,比如(1),(2)和“做吧”,练习13,问题1。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和除数除以一位数。
3.教学目标。
1),学生体验除数是整数十进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口算除法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找到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
3)学除法是一种整除十的口头方法。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对除法进行估计,并说明估计的思路。
(1)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目标。
传统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侧重于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记住规则,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得计算的学习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法是整十的口算。我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新知识,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规律,学会计算,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术和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分类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第二,讲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和计算方法的新探索
本课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计算教学新理念。
2.注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来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数学活动。将计算教学置于真实情境中,将讨论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图形,独立思考80÷20的口算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体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和口算,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说”提高学生对口算过程的理解,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样既可以享受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相互受益。
4.注意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使用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直接通过思维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此,学生需要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如果学生对口算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如“匹配密码”、“找朋友”、“赢红旗”等,提高口算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