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小学(就是教小孩子的)叫什么名字,教什么课程?

小学有三种方式:押韵,写字,训诂。

训诂学是最早的一门,重点是字、句、章。《尔雅》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训诂词典,后人对各种经典的注释都列在这里。

文字和音韵以“汉字”为基础,就是围绕字形和音韵两个方面教人识字的基本功。

因此,对于用什么方言作为“普通话”的问题,文字资料中广为流传的辞书可能比经典注释甚至重要的文学著作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就像你可以说李世民年轻时不爱读经典,文学素养欠缺,你不能说他不会读书。

中国第一部词典产生于东汉董仲舒。当时还没有出现音韵学,中国人也不了解如何系统地标注音韵,所以教弟子读书时很难讲出经师是如何确定读音的。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音韵学的发明,辞书开始用大量的反切系统标注词语,这也对一个公认的标准语音系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哪怕有点文化的人来说,遇到不同方言的人,自然会想到用流行的“书生号子”来交流。当然,如果学习的人太少,那就另当别论了。对于汉族来说,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者在社会上有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两部字典,一部叫《林子》,一部叫《片玉》,都是南朝的作品。今天已经找不到森林这个词了,但是玉器已经基本保留了骨架。因为两本书的地域和时代非常接近,所以从玉器上基本可以看出当时“识字”的标准读音。

《玉片》的作者顾,是南朝梁、陈之间的人物,也是当时著名的儒生之一。爷爷余士南是他的弟子。他以学术、书法和绘画闻名。《玉片》本身就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楷书词典,所以这部词典的应用性很强。《片玉》的注音与陆德明经典释义基本相同,采用的是“金陵-洛阳”音系,是略偏南的江南汉语音韵。

当然,那时候人家教孩子认字,也不是随便搬个大字典就打人的。而相应的儿童识字教材的编写,很难脱离一部重要的大词典的框架,大多是从中断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