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小学一年级数学整理的《观察与测量》的知识点、教案和教学反思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中观察与测量的知识点

观察和测量

1,观察物体-(从两个方向观察单个物体的形状)

2.这张桌子有多长?(理解以厘米为单位)

3、去游乐园——(知饭)

4、估计、测量——(简单的估计和测量)

观察物体(从两个方向观察单个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我意识到从两个方向(正面(背面)或侧面)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会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个物体的形状。

这张桌子有多长

1,通过用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我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出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

3.能够估计小物体的长度,并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标尺观察物体的长度。(起点不是0刻度)

5、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标尺测量。

去游乐园(知饭)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 cm和1 cm的实际长度,我们知道1 m =100 cm,初步学会估算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适当选择长度的单位表示法。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估计和测量(简单估计和测量)

1,可以选择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

能估算出身边物体的长度,并且会用量具来测量。

2、会识别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个物体的形状。

小学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1.培养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观察实物后,初步意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我来鉴别一下。

3、在实际计量活动中,了解计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4.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5.学会估计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一节课: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我意识到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的概念。

教学重点:

能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发展空间的概念。

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玩具车,学会观察物体。

第一步:

1.观察玩具车。学生站在两个不同的方向,汽车的侧面和后面。

2.将玩具车的侧面和背面分别指向全班同学,让学生说出是谁看到的。

3.总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形状。

第二步:

1.让学生站在玩具车的侧面和背面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与同行交流。

第三步:

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片,说。

2.利用教室里现有的物品观察物体。

第二,练习和巩固观察方法

1,第1题:下面哪个广播图是调皮看的?

(1)先说陶河潇潇看到的熊猫吧。

(2)打勾调皮的。

2.问题2:他们看哪边?一家又一家公司。

(1)告诉我小猫和猴子看到了大象的哪一边。

(2)连一个公司。

3.问题3:看一看,说一说。

让学生自己看问题,按要求完成问题。然后交换意见。

4.猜猜看。

什么物体上、下、左、右、前、后都一样?

第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对象,从不同角度观察,做好记录。

第二课:这张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它的实际意义。

3、能估算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能估算小物体的长度,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就能正确读出刻度尺上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估算一下说:讲台有多长?这张桌子有多长?

2.小组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解释桌子有多长?

3.该集团的代表发言并解释了他们自己的方法。(用手、钢笔、铅笔盒、书、笔记本、橡皮等。)

二、学习厘米和测量方法

1,问题过渡:为什么我们同学说的数字不一样?我该怎么办?

2.为了得到同样的数据,我们应该用同样的工具去测量,用同样的单位去计数。我们可以用尺子。

3.认识尺子,学会厘米。

(1)出示尺子,认识尺子。

(2)认识刻度,学会厘米。先估算出1 cm的长度,然后在尺子上找到1 cm的长度。每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为1 cm,也可以表示为1cm。

4.说说什么叫长约1 cm。

5.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

6.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和测量方法。

7.总结测量方法:将一端对准0的刻度,根据另一端与标尺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第三,练习和巩固知识

1,问题1: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大概的数字;然后请学生测量;最后,让他们看看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2.问题2:填前预估。

3.问题3: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熊的错误测量,如何正确测量?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第三课:去游乐园。

教学目标:

1.知道米,了解它的实际意义,就能估算出一个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能选择正确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理解大米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的创设。

1,老师:我们去年参加了体检。你还记得我们的身高吗?

健康:本人身高1 m 21 cm。

那我给你量一下。你长高了吗?长高了,1.25 cm。

得到题米的理解。

第二,学大米

1,估计一下“1米”有多长。

2.感受一下1米的长度。(手臂或身高等。)

3.找一个长度为1米的东西,然后测量。

4.猜一猜:1米有多少厘米?

黑板1m=100cm,1m = 100cm。

5.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长度,然后测量它们。

第三,练习,巩固知识。

1.说说学生独立完成后是怎么想出来的?

题目:P16试试吧。

2.一张桌子有多高?

谁猜对了?

学生分组讨论。报告

3.填写它

学生独立完成。告诉我他们的想法。

4.学生观察图片,然后独立完成。

完成后检查。

5练习操作p17第4题。

第四,总结

你觉得这门课最难学的是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4课:评估和度量。

教学目标:

1,可以选择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

2、能估计周围物体的长度,会用量具测量。

教学重点:小于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为单位。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首先,估算、估计和测量

1.让学生估计黑板在我们教室里有多长。

2.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测量。

当小于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表示。

结果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第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1,试试看

(1)演讲台的高度为-m-cm。

(2)黑板的长度是-米-厘米。

(3)门的高度为-m-cm。

(4)地面到窗台的高度为-m-cm。

学生先估算,再测量,最后得出一个具体值。填写。

2.练习1题。

同桌一起动手,先估算,再测量,然后在数字上写下正确的数值。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估计调皮聪明的狗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再独立完成。

检查并告诉我你的想法。

4.让学生先理解问题的意思,再进行计算,最后交流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的第三题。

5.找到它并测量它。

先分组说吧。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测量。

第三,实际应用。

(1)大约10米有多少人在牵手?

(2)在操场上散步。10米是多少?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第四,课堂总结。

告诉我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第四,课后拓展

回到家里,先估算一下家里的一些物件,再去测量。

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教学的思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身边简单的物体,我初步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发展了空间的概念;在实际测量和交流中,了解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厘米和米的关系,从而估算和使用量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观察。

教材《观察物体》以学生实际观察熟悉的物体为线索——观察汽车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观察汽车、玩具、茶壶等活动。同时,通过绘画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

2、加强经营活动。

“桌子有多长”设计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课本《我又长高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出米的长度单位。所以教学过程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感受米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米尺发现厘米和米的关系。学生通过类比很容易学会如何使用大米。所以重点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小学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小学学习方法指导

2.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反思

3.对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4.关于数学测量教学的思考

5.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的思考

6.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7.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的思考。

8.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9.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0.小学一年级数学“数一数”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