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1 1。这些问题很有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引人入胜、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出有趣的问题,用科学、艺术、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们只有0.083 mm,对折三次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 mm,小于1 mm..如果折叠50次,它的厚度是多少?会比课桌高还是比教学楼高?当老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学生们都很惊讶,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是怎么连续计算出来的。这种提问形式可以让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问题是深思熟虑的
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问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提问是学生思考的展示。面对同样的问题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效果会有所不同。教师提问时,尤其需要考虑问题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是必要的,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比如在讲授“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的六种不同层次的行为,对直线的概念也有不同的提问方式:
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告诉我画直线的步骤吗?你能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下图中,哪张图片代表的是一条直线?没有尺子怎么画直线?6.下列哪条线是曲线?什么是直线?
六种不同的提问方式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它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采取相应的提问方法,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三种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三种提问方式常用于间接教学模式。
第三,问题要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和挑战性,应当有利于学生积极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个性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不要把所有的过程和答案都展示出来,而要给学生的活动、想象和交流留下充分的空间,给学生留下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老师的提问应该更有挑战性。
比如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你知道两个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度与原梯形的高度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如何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这样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四,问题具有创新性
教学时,教师在讲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时,要与自然相衔接,否则学生会感到困惑,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知识点的联系,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的横向、类比、逆向、联想思维,使学生既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又能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比如在讲授“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成近似的矩形,利用矩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组装的近似矩形的面积和原圆的面积是什么关系,组装的近似矩形的长和宽是什么。为了及时提出这两个问题,老师让学生先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和16份,并剪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第五,问题是时空的。
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点名回答。思考时间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以平均水平以上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的学生来说很难,但通过努力可以跟上;对于高水平的学生来说,不会因为节奏慢而影响学习情绪。如果老师提问仅两秒钟就开始点名,脱口而出就能回答的问题没有很强的价值。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通常会因为思考时间不足、精神紧张、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而无法回答或急于回答。
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至少让学生思考2 ~ 5秒,然后让学生回答。如果问题是开放式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循序渐进地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注重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第二部分课堂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贯彻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师生互动水平,增进师生感情。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出发,提出具有挑战性、清晰性、思考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百万的出发点是问。”有经验的老师总是精心设计独特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进入状态,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效。
然而,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新教师往往只注重多提问,而不考虑提问的策略,很少关注什么是有效提问以及如何提问,往往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简单、形式主义。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有以下四个功能:一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二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三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四是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师生互动水平。
有研究者总结,小学生学习数学出现思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数学受自身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制约;第二,学习数学还受到学习内容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制约。“小学生如果不能把数学语言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容易出现一些思维问题。
因此,根据有效提问的作用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第一,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趣、好奇、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创设现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强烈的挑战心理,强化探索的动力,让学生跃跃欲试。
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当学生已经觉得用“2+2+2+2+2+2+2”来表示“九个二相加”很麻烦时,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创造一种简单的写法?”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即学生们出现了“2+2登登”、“2+2+2多”、“2+2+…+2(9)”等一系列创造。在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创作后,老师问:“能不能简单一点?”低年级的学生怎么受得了这样进一步的挑战,于是就有了“2+2 (9)”和“2× 9”...
学生在挑战数学问题时是多么有创造力啊!
第二,提出明确的问题,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要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就要明确,否则学生就会困惑。
教师要经常提出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第三,提出思维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要有思想,把学生带入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处于“愤怒”的心理境界。
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深思熟虑的问题,督促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比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摘星”的练习情境:每一个加法公式的十位数上都布满了星星,让学生猜是什么,猜对了才能摘星。
老师不是一次展示所有的问题,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先展示第一组4+25和34+8,让学生先细读,再独立做数学题。
学生们做了口算后,问:“把加到几十位的数和得到的数在公式中对比,发现什么?”经过观察,学生们很快发现,4+25与加数25或2的十位上的数相同,而34+8比加数34的十位上的数多1。
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了这节课的难点,老师接着问:“为什么有的公式比几十位数加1多了几十位数,而有的公式就像加几十位数一样多了几十位数?”
逐一提问,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学生们立刻把这个联想到两个数字加起来是十的时候,会把一进十。如果加起来不到十,就不要进一。如果想知道数字是否小于十,可以通过看两位数加起来是否为十来快速计算出数字。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发现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提高运算速度。
所以接下来的两组练习,同学们都顺利完成,正确率也高。
第四,提出开放性问题,发展发散思维,增进师生感情。
师生在课堂上的良好互动,或者说营造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因为封闭式或者简单的问题,一方面学生会不加思考或者猜测的回答,学生的思考量并不多。在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成绩会因为答案的公布而降低;另一方面,学生很难在封闭式的提问中感受到自由和激情,感到轻松愉快,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师生感情的培养。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释放学生的发散情绪,从而更民主地引导他们。
老师将问题放大,学生经历了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在思维中发展了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由、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亲和力,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第三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它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重要手段;它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它是促进师生思想交流的渠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心设计,突出提问目的
问题的精心设计可以使教师自如地掌握课堂,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要有助于启发所有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和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内容要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保留疑点。问题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和复习旧知识,帮助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数学的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比其他学科更抽象。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高深的知识带入生活,让学生容易理解和享受。
二、创设情境,突出提问的乐趣
创设有效的提问情境是提高提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注重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实际生活、充满数学气息的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表现出提问的兴趣。具体来说:一是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把数学学习当成自己的需要。二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和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有趣新颖的问题,借助真实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历出发,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用生动的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思考,大胆地猜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在数学教学中,要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枯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控制难度,突出提问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提问的难度。具体来说:第一,在学生最近的发展区提问。从心理学上讲,人的认知水平有三个层次:已知区域;最近的开发区;未知区域。课堂上的问题不能在已知和未知的区域问,否则会太容易或太难。而是要提出对最近发展地区的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但并不难的问题。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智力竞赛的乐趣。问题难度太大,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问题的难度,保证问题的有效性。第二,问题数量不能太多。太多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厌恶,无法回答,滋生了学生的懒惰。问题太少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需要老师控制题量,在设计题的时候力求精美、精致。第三,提问要分层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问,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设定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一层一层剥竹笋。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清晰的层次感和组织感。
第四,尊重差异,突出问题的开放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有存在的空间和力量。另外,学生的内在需求、思想实际、接受心理、接受规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部,因人而异。一种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困生,重点要照顾他们,问简单的问题,重点是鼓励他们参与;对于中学生,问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问题,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说,需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创新。总之,提问要因人而异,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学科,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候一道数学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解法可以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不同解答给出的答案,并对原答案进行表扬;对于不完全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