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教室如何设计才能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求?
作者简介:钱文·丹,芬兰赫胥黎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芬兰坦佩雷大学中芬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原载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报,2017,12。
自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思考,在21世纪,什么样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从未懈怠。2016年9月3日,中国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21世纪的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与2005年联合国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更要促进他们的社会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价值观和创造力。"
作为学生活动的物理场所,怎样的空间设计才能满足这种需求?如何保证学生在这个空间里锻炼出21世纪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它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举办了主题为“未来学校——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建筑”的研讨会,与来自265,438+0个国家的65,438+000多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因此,我结合自己在芬兰中小学参观学习、课堂观察和采访当地教师的经验,分析芬兰课堂是如何设计和安排的,以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求。
芬兰教室-
让学习场所成为“白天的家”
芬兰教育家认为,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也是师生聚集、共同生活的“日间家园”。因此,芬兰教室的设计和布局处处体现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芬兰每个学校的每个教室都有衣帽间或者衣帽架。无论是幼儿园的2、3岁的孩子,还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每天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衣服和鞋子,穿上薄薄的衣服和袜子,轻松进入教室,进行一天的学习活动。他们不怕冷吗?这是因为:第一,芬兰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良好的通风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常年保持20多度的恒温。一旦孩子进入教室,通风系统会自动排气,用新鲜空气取而代之。其次,教室里有柔软的地毯,穿着袜子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会冷。学生们也可以席地而坐或席地讨论,放松休息。芬兰小学教师Susane告诉我,他们认为“当人们感到舒适、放松和自由伸展时,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和自由思考。”把自己的外套、鞋子、书包放在衣帽间,也能让教室内部更干净,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互动空间。"
其次,芬兰中小学教室特别注重家具、色彩、生活用品的精心选择和使用。教室内部以暖色为主,让人走进去感觉舒适、方便、有生活气息。中小学的教室一般都是大窗户,基本占一面墙。同时还配有窗帘,让师生可以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或者所需的氛围,自由调节所需的光度,营造家的味道。每个教室都配有水池、洗手液、卫生纸、镜子,甚至还有沙发,供孩子们使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口渴,他们可以直接去教室后面的水池取水喝,不用和老师打招呼。这样自由、舒适、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就是要让学生爱上学校时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白天家”。
最后,芬兰老师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营造师生间的归属感。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小学阶段实行全科教师制,即一个老师要教几乎所有的课程(包括芬兰语、英语、数学、宗教、环境、音乐、手工艺等。)并从一年级一直携带到六年级,让老师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来装扮自己的班级。他们对教室的布置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根据个人风格和教育理念来装扮教室,比如桌椅如何摆放,是三五人一组学习还是传统的一排排座位;地毯和窗帘选什么颜色;教室门口怎么打扮,班级全家福贴在哪里。当老师设计这些的时候,教室不仅是他工作的地方,也逐渐成为他装扮的“家”。此外,为了加强教师对班级的归属感,在班级内设置了小学教师办公室。它是一个隔间,老师可以透过玻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第二,老师用学生的作品装饰教室。与中国不同,芬兰老师不会筛选学生的作品。即使是不成熟的作品,也会被大方地摆放在教室里,这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让他们走进教室就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实践大于言语。在这种无形中,师生建立起对班级的归属感。
芬兰教室-
让学习环境支持教学理念和方法。
芬兰著名校园设计师伊尔卡·萨尔米宁(Ilkka Salminen)说:“教室的设计首先应该服务和支持学校的教学理念。许多学生不喜欢传统的教室,但在芬兰的一些学校,教室内外都有潜在的学习空间。所有的课堂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一个教育创意设计师,要能让教室给孩子们带来学习动力,让他们在这里学习活动的每一刻都成为有趣的生活体验。"
作者在《芬兰国家课程与中小学特点》一文中指出,芬兰基础教育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他们的合作与互动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社交能力和生活技能。这与中国的“21世纪核心素养”不谋而合。那么,芬兰的教室是如何利用空间来支撑学校的教学理念的呢?
第一,创造自由空间,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维斯特雷大学附属小学Norssi为例。学校的每一寸空间都是个人学习的地方。教室一角有沙发,教室外有圆桌活动区,过道有舒适的长椅,图书馆有安静的个人空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每周有两节免费阅读课,学生可以在任何想读的地方阅读,不分场合和姿势。这种自由的空间既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分享同龄人的可能,因为这里也可以是三五成群自由聚集的地方。
在芬兰小学的教室里
二是利用桌椅的灵活性,构建合作学习空间。在芬兰中小学教室里,低年级还在使用传统的桌椅排列方式。到了初三,更多的人带着桌椅坐成一圈,或者三五张桌椅放在一起,便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也便于老师进行小组指导。部分课桌椅还带有轮子,方便师生根据需要灵活移动组合。在一些教室里,传统的椅子被健身球取代。由于允许学生进行更多的体育活动,所以他们可以随时活动,参加小组讨论。芬兰学校使用桌椅的连接性,也为学生的互动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将固定课堂与“主题课堂”相结合,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的同步学习。培养生活技能是芬兰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不仅开设了手工艺、木工、家庭经济、缝纫等生活教育课程,还设有手工艺室、木工室、家庭经济课、缝纫室、缝纫机室等“主题教室”,让学生真正做到“边做边学”。比如木工教室就是一个作坊,里面有各种机械和材料,孩子们在里面做各种创意作品。家庭经济学教室里,摆放着各种制作食物的厨具,如冰箱、微波炉、面板、刀具等。,而且棋子还不错。孩子们拿起锅碗瓢盆,在实践中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缝纫教室里有布房、织布机、缝纫机,里面全是孩子们自己设计加工的成品,有的干脆自己穿上。
芬兰教室-
自然和社区是最好的课堂。
“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已经成为芬兰的常识,这让芬兰的课堂变得开放。小至幼儿园的孩子每周都去森林里活动。甚至在有特色的芬兰森林幼儿园,他们每天都去森林里教书。即使下雨,幼儿教师依然带着孩子在细雨中玩耍,渗透生命教育。在赫胥黎的一所幼儿园里,我问园长安娜:“孩子们在森林里活动时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安娜告诉我,“这是团队合作。在森林里爬上爬下,更容易让孩子学会互相扶持和合作。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你管东,我管西,一起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好的团队成员。”
初高中学生在森林里进行野外调查。我在芬兰亲身经历了很多以大自然为课堂的课堂。比如七年级的“地理与生物”课,老师把班级搬到学校附近的森林里,学生的任务是收集森林里不同类型的树叶,记录每片树叶生长在什么土壤下。老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分别行动。最后,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报告调查结果。如果这个组比其他组少收两种,就要分析原因了。也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这次旅行的收获和感受。由此获得的对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的了解,一定比老师口头传授更有效。
同时,芬兰课堂开放性的另一个表现是与当地社区、公园、体育场、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的联系。在诺尔西小学上课的时候,我跟着老师带着小学生去了手工艺博物馆。老师会设计这堂手工课的主题,博物馆会给孩子们提供手工资料和场所,以及展示的平台,图书管理员会协助老师指导孩子们操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最大的支持。
总之,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也是学生分享知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社会性和情感的场所——在这里,孩子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芬兰课堂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场所、学习环境、生活技能、社交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安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更个性化的发展支持、更有效的合作学习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满足21世纪核心素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