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汇总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本质。
考点2:教育和人类发展
(1)内生论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论)、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影响)。
(2)外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考点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社会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哈钦斯和孔德。
(2)个人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3)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杜威。
考点4: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主要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主要学习直接经验。
(2)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采取综合分科的方式,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国家课程是一流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编制的二级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基础课程侧重于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的培养;拓展课程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5)必修课和选修课
(6)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考点五: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对课程进行评价。
考点六:课程内容的文字表达
(1)课程计划: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中的中心问题;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材: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写的,直接用于教与学的书籍和工具。
考点7:新课改
(1)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
(2)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总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具体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8号考点: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考核和评价
考点9: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和开发智力是统一的。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维的结合。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
考点10:教学原理
(1)直觉原理:夸美纽斯:“一切需要知道的东西,都要通过事物本身去了解,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形象呈现给学生。”乌申斯基还指出,儿童通过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考。
(2)开悟原则:孔子说:“不生气就不生气。”《学记》:“道必领,强必抑,开必达。”苏格拉底:助产术;管家:“坏老师泄露真相,好老师让人发现真相。”
(3)巩固原则:孔子:与时俱进,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学习之书:做到不讲究节。
(5)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和朱。
(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
(7)能力原则:智者墨子,量力而行。
(8)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
考点11: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式:讲座、对话、讨论、阅读指导。
(2)基于直觉感知的教学方法:演示和参观。
(3)以实训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实验、实习。
考点12:班级授课制的利弊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考点13:关注质量
(1)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晰感知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一个物体或一项活动上保持时间长短的特征。
(3)注意力分布是指人们在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能够将注意力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力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的现象。
考点14:问题解决
(1)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发现问题,澄清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的特征、定势、功能固定、原型启发和个体相关因素。
(3)解题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正向推理、反向推理、爬山。
考点15: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强化、消退和惩罚。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也称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一些刺激来提高反应的概率;
负强化通过阻止一些(恼人的)刺激来提高反应的概率。
生物体在做出某种行为反应后,不再伴随强化,因此未来这种反应的概率会降低,这就是所谓的退化。
惩罚是机体作出某种反应时,呈现出一种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这种反应的过程。
考点16: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整理策略和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将信息保留在工作记忆中,利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从而维持对学习材料的注意的方法。
(2)整理策略(Finishing strategy)是指将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度加工策略。具体包括背诵、记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和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组织战略是整合新知识、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战略。包括分类策略和大纲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整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考点17: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是运用语言和事实,通过陈述事实和讲道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2)榜样法是以他人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和杰出的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一种方法。
(3)引导练习法,又称实践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检验,从而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熏陶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修养包括:人格熏陶、环境修养、艺术修养。
(5)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以促进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促使其不断进步的方法。
(6)道德修养指导法又称个人修养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反思自身道德,从而实现思想改造和行为控制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