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余数除法讲稿
余数1的除法优秀讲稿一、教材
1,教学内容:
带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数学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第50页的例题1和51,第51页的例题2和“做”,练习12的题1和2。
2.教材浅析
“带余数的除法”是除法知识在表中的延伸和扩展,是以后学习一位数除以多位数的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这部分知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生一定要学好。带余数的除法是基于表中除法的知识,其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对现实生活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体验,但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维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中竖式除法的意义,沟通带余数的除法与表中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象、运算等活动,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知特定情境下带余数除法的意义。
(2)学会写除法和带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用笔式除法和带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三,口语教学方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处理、算法和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忽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成为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讲授带余数的除法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情境,还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思考,提示带余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了带余数的竖式除法与表中竖式除法的关系,学习了带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四,谈谈教学程序
激动人心的介绍
1,对话
学校将有一次联欢会。你喜欢吗?
2、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问题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践探索
1.显示教科书1的第50页的示例
(1)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问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待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写出除法公式,用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先利用已经学过的表中除法的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笔正确书写分部,并知道竖排体中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互相交流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实例2
(1)显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问题的意思。
(2)学生能操作学习工具,通过摆动理解除法。最多能分成几组,剩下几个锅。
【有余数的除法无法生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习工具让学生先做,再得到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试着水平划。检查学生横排的过程和方法。更正一下。
(4)学会尝试垂直计算,展示学生的公式。
(5)让同桌互相交流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写的两个公式,并谈论它们的区别。导语:没有除法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在黑板上写字。
(3)巩固练习
1,练习51页的“做”题。检查并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显示了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习:展示课件。
3.练习12中的练习题1和2。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检查,命名计算过程。课件展示了正确的写作过程。
优秀的分部讲义草稿及余数2 I .教材
我说的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带余数的除法。
带余数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到表外除法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来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刚学完表中的除法,更习惯用乘方公式求商,而带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方公式中求商,但学生很难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和具体写法。总之,大三学生很难学习和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很大的内容。
鉴于这种情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摆一摆,分一点,生活中大量的例子,理解“余数”的基本概念。
2.学习带余数除法的试凑法、书写格式、带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
其次,谈谈教学过程
1,精彩介绍。
我猜主要是通过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圈,比较谁画得多。画完后,把你画的数字写在纸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学完这一课,孩子可以和老师一样猜圆圈的颜色。
2.感受新知,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享一个橘子。六个橘子分三份,七个橘子分三份。
分了之后,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同学们会说第一个分数完了,第二个分数还剩一个。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摸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2)把11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孩子,问:如果每人分两个苹果,你能这样分吗?这时候会有同学回答,五个孩子可以分成三个孩子,每个孩子1,还剩两个。这时候老师问:两个孩子可以再分吗?学生会回答,我分不了。通过这个坏节,学生有了“不能除尽的就是余数”的基本概念
(3)老师手里有10颗五角星。对于今天表现最好的四个同学,他应该怎么分?谁来帮老师分?让多个学生上来打一分,老师会对他们得分的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打不到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表达。
用数学方法展示上一次除法的结果,然后翻开书的50页,参考例题,学习如何横竖写出带余数的除法。在学生写完之后,老师会给出简短的评论,并解释每一部分的意思。我觉得这些同学可以自学竖除法。
接下来通过测评活动,看看动物们做的对不对。展示三个竖式,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你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不小心做错了,余数大于除数,可以再除。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能被除的是余数,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练习和巩固新知识。
通过直观练习,40÷7,26÷6,让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完了,给个集体点评。这个环节可以清楚地找出学生的新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很清楚“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试商不是问题。
5.回到“猜”这个游戏。
这时,学生们跃跃欲试。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的颜色的。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吗?这时候老师和学生就凑在一起讨论这个方法,从而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高潮。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猜。然后问: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让同学们说说。老师可以举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去划船。每艘船最多可容纳7人。我们班39个孩子需要几条船?这个例子把数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说说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论我们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门课让学生把中学和学习玩起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余数”的概念,提高思维和判断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优秀讲稿3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除法的内容。
先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学是研究“刚完分”的情况,然后是“分完还余数”的情况。带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扩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针对两大知识点:“余数的理解和意义”和“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带余数除法的意义。
②商和余数可以用带余数的除法公式表示。
③通过独立探究明确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4)会运用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感知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理清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第二,宣讲法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采用教学方法:独立操作,体验。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利用各种感官探索新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个摆动棍子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摆动的过程中体验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第三,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对话:同学们,我们学过除法。分割就是把一些商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多少钱。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和分裂打交道,分裂就在我们身边。在这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除法。
第二,摆一摆,对比感知。
(一摆一摆,复习除法的意义。
六个草莓,每两个放一个盘子,放一个钟摆。
1.摆一个钟摆,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2.问:钟摆过程可以用方程表示吗?6 ÷ 2 = 3(磁盘)
问: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沟通公式、文字、摆的过程对应关系。)
(C)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初步认识
1,课件展示7个草莓,让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个钟摆。
2.交流和报告钟摆的结果,报告发现。
3.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解出公式。
4、比较,什么是一样的?有什么区别?
解释:公式中的“1”是指剩余的1颗草莓,在公式中称为“余数”。今天我们学习“带余数的除法”。
追问:余数是什么意思?
第三,比较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用九根棍子你能放多少个正方形?请开始摇摆。
2.你能表达一下你说的除法是什么意思吗?
3.如果用10的棍子放呢?
4.11,12,13,14,15呢?
5.谁与其余的人关系密切?有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思维活动加深理解
用一堆棍子放一个五边形。如果还有剩下的,可能还有多少根棍子?
1.阅读并说出你所知道的。
2.你怎么想呢?和你的伴侣谈谈,或者上演一场表演来证明你的想法。
3.如果你用这些棍子做一个三角形呢?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14的1和2题。
五、课堂小结,明确学习目标。
老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收获了什么?
老师:看来大家在家都掌握了今天学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余数除法的知识。
优秀的除法讲义草稿,带余数4 I .目录: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带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课本的1到2页。
二、说课本:
带余数的除法是在表中除法的基础上教授的。学习带余数的除法,不仅使学生扩大了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也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了基础。在本课中,学生应该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知道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教材意识到当一些物体被等分时,有时会出现“余数”。联系除法的意义引出带余数的除法公式,并解释了“余数”的含义以及如何读带余数的除法公式。后续的练习是让学生尝试用带余数的除法公式来表达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带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
第三,说出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通过将平均分后的余数现象抽象为带余数的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余数产生的原因和实际意义,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正确阅读带余数的除法公式。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在观察、运算、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带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到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带余数除法的含义。
四。口语课程(口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块:回顾并引入新的想法。
1.观察:○○○○○○○○告诉我这六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个除法公式。
2.说说6÷2的含义?6÷3呢?。
3.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复习使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新课。
第二块:探索新知。
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
一楼:一分。让学生把10铅笔给小组里的孩子,并把结果记录在书里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再进行自主活动,老师会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运算活动。通过平分10支铅笔的操作,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征支持,为“余数”这一抽象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步骤清晰,面向全体学生。
二楼:说说吧。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得到的结果,并将这些结果按照有无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余”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引导学生根据余数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公式,认识带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1,说出公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公式中零件的名称。
(2)观察表2,命名公式并计算,10÷3=3(人)...1(分支)。
(3)知道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支)10÷3=3(人)...1(分支),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一种是分完就有。
写公式是抽象学生具体感知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努力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无剩余到有剩余、有余数的抽象除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获得经验。
第四层:试试看。让学生试着用除法表达其余的案例。独立填书,反馈交流后总结: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余数除法表示平均结果?余数是什么意思?
在探索这一新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中,在自己的主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逐渐注意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习。
想想做1,和例题类型差不多,是模仿练习。运算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运算结果填写相应公式的商和余数。完成填充后,学生可以谈论每个问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是什么意思,突出公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上进一步理解。
把做2当作一个形成性练习。观察图片后,学生可以独立填空。在交流中提出两题有异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些物体按规定的数等分或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都可以写成带余数的除法公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带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想想做3,先看题目要求,同座互相对话,然后点名。
第四块:总结与评价。
1,请告诉同学们你学到了什么。揭示主题:带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在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课后在生活中寻找它们。如果你找到它们,用余数除法告诉你的父母。
整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征分类(清晰感知),再到抽象公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优秀的除法讲义草稿带余数5 I .说到学生
这个班有11个学生,其中9个是县残联语言培训部的前学生,一个是前总校学生,一个没上过一天学。除了语言障碍,还有一定的精神残疾。这个班有九个学生是聋哑学生,另外两个有腿部残疾。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差,尤其是数学科目。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那些逻辑性强、概括性强的抽象数学语言理解有困难,数学教学难度很大。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为了教学方便,我把它们分成三层:
A级:(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差)
b层:(数学基础差,但有些了解)
C层:(基础差,理解差,学习习惯差)
第二,谈谈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带余数的除法第一课。
2.教材理解:生活中,当我们平分一些物品时,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刚分完”,一种是“分完还有剩余”,这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带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除法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这部分带余数除法的学习内容是表中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定要学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法计算除法。
第三,谈谈教学目标
1.在平分几个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和理解余数除法是有意义的。
2.能够根据平均余数写出除法公式,正确表示商和余数,正确读出带余数的除法公式,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运算、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强调困难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掌握余数除法的横竖写法。
动词 (verb的缩写)说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我们利用中学生在生活中掌握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使之生动、形象、直观。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可视化,学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并加以利用。
学习法律: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出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找出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六、教学过程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探究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应用经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识,探究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择教材,创设愉快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择了把苹果放在盘子里的活动。首先,学习带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中除法公式的书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新课前一定要复习这两个知识点,为探索新的知识、技能、经验、心理做好准备。首先我介绍一下情况,带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在每个盘子里放三个苹果,看能装多少个盘子,并列出除法公式,介绍整除的概念。
2.动手操作和独立探索:
①分别装4、5、6、7个苹果,然后让学生各得一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指导学生用手分一点,看能装多少盘子,有没有剩的。
(2)学生展示:展示学生的观点。
(3)课堂交流:让学生讲一讲分苹果的过程,讲清楚余数是多余的,不能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理解。
(4)教授余数除法的横式书写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展示一道数学题:一个* * *有23盆花,每组5盆。最多可以放_ _ _ _ _组,还剩_ _ _ _ _ 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不能用除以一点的方法求结果,可以列出计算的公式,展示课件,讲解带余数的除法的横竖写法,说出各部分的意思,最后总结这节课的难点:余数不够,所以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3.巩固新知识并应用经验: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突出本课余数的意义和余数小于除数的事实,复习巩固以往学生学习除法时容易出错的试商。
(1)、判断
(2)填写。
(3)、拓展实践,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把贴有标签的物品放在上面,然后给这个学生20元钱买他最想要的东西,问其他同学他能买多少,花了多少钱,老师应该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推销员和顾客的角色。
七。课程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在平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候只是分完了,但是有时候会有剩余,不够的部分叫做余数。同时我们也发现,剩下的没有被除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被除的数,也就是余数小于除数。
八。关于口语教学的思考
1.本课根据聋校学生的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本课遵循“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认知规律,紧扣教学中的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建构。
2.数学教学中应规范手语,如“被除数、除数”,不规范、不直观、不简洁。
3、在教学中,要重视聋生的理解。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在讲授带余数的水平除法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解释清楚,让学生明白每一部分的意思。但我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导致学生在购物过程中有计算,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明白买多少东西,换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