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乡的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县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科教兴县”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之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将其纳入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明确提出“以教育为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全力开展“两基”。

教育体系逐步完善。2001制定了《贯彻落实武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意见》。2002年,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初步实现了基础教育从农民到政府、镇到县的调整目标。2004年,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全面提高,年增加71亿元。2002-2004年,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2.56%,教育经费平均增长率为20.06%。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三年平均为24.96%。1986以来,该县每月给予寄宿制中小学生助学金和医疗费15.8元和10.8元,免费提供藏文课本,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此外,结合税费改革,该县制定了《天祝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经过多年的调整,全县学校数量由1997年的337所减少到现在的291所,初步形成了三教、师范、学前教育协调发展、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管理有序的格局。

基本实现“两基”目标。1997期间,我县“普初”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实现了全省藏区“普初”的突破。2004年,我县“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历史性跨越,率先打破了全省藏区“普九”的纪录。2004-2005学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为99.7%、99.9%、100%。65,438+05岁人口中小学教育完成率达到99.9%,小学毕业率为99.9%。初中阶段适龄青少年入学率为95.16%,其中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0.8%,巩固率为98.9%,毕业率为99.2%。17岁人口中小学教育完成率94.4%,国民素质全面提升。

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办学条件。1998以来,我县先后中标“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8个项目一期、二期,投资1020.9万元,改扩建中小学110所,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投资3050万元建设36所学校,其中去年开工土建10,今年开工26所。中小学危房从1998年的26.9%下降到目前的1.23%,学生人均面积也从4.5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5.1平方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深化,初步开展了“四定五制”试点,实行了目标管理、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打破了分配的平均主义,建立了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职称可高可低、工资水平可多可少的竞争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氛围。《天祝藏族自治县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城镇学校、幼儿园公开选拔教师暂行办法》相继出台,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全县教师队伍发展到2723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72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7.11%,初中为88.78%,高中为49.4%,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城镇教师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8平方米,住房完全率达到90%。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研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县内双语学校在开设双语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三语(汉藏英)教学,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同时,他们通过送出去学习、请进来上示范课等方式加强教研工作,开展县、乡、校三级精品课程评选、“送下乡”等实践性教研改革活动,力度很大。目前,该县已实施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项,省级项目7项,市级项目6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中小学教师论文126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12篇,有5项教研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项教研成果获市级奖励。

国际交流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先后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改善贫困地区女童和儿童小学教育的实验研究”、美国教学科技协会的“乡村领养图书馆”、社区学习中心等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目前,全县已建立县级资源中心1个,乡级资源中心22个。各级各类学校共有计算机房33个,其中计算机1328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学14所,占中学总数的58%,完全小学19所,占小学总数的13.3%,中学每18名学生拥有微型计算机1台。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有190个。在与自然斗争和生存的历史发展中,上帝保佑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建国以来,天柱县文化体育事业以机构设施建设和文化体育活动组织为重点,狠抓民族传统文化、群众文化体育、文艺创作、体育竞赛、文物开发管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天柱县文化馆初建1950,图书馆1984,博物馆1994。2000年7月,县城建成了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一体的文化综合楼,建筑面积2774平方米。文化中心设有阅览室、展览培训部和娱乐室,常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娱乐和阅读活动;图书馆有图书室、阅览室、画室,藏书17281。博物馆设有文物库房、文物值班室和文物展室,馆藏文物603件。

这个县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3,全县20个乡镇建有文化站。每个文化站都配备了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设备,各种不同数量的图书,充分发挥了乡镇文化的主阵地作用。乡镇文化站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每年组织开展赛马会、花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130多项,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的文体活动,也促进了信息交流和业务活动。

在农牧区文体活动如火如荼的同时,县城的文体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近年来,县文体局在县城组织社区文体活动,开放了4个场馆。在社区居委会的大力协助下,超过65,438+0,000人参加了广场活动,包括锅庄舞、秧歌、太极拳、太极拳和健美操。广场上的晨练和晚练已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几届旅游节期间组织了万人锅庄舞表演,充分展示了天祝人的精神风貌。县文化馆在坚持开展读书、娱乐等阵地活动的同时,在节日期间组织各界人士书画联展,组织全县知名人士书画作品到省市展出,坚持举办书画、数码钢琴、英语等培训班,不仅树立了文化单位的良好形象,也为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近年来,县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等文化艺术机构相继成立。协会积极吸引优秀人才,鼓励创作,大量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在省市刊物上发表和出版。仅2004年就创作了150多部文艺作品,15多部作品在地级以上刊物和文化活动中发表和展出,促进了全县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该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26家,经营项目有歌舞、图书出租和销售、书画、旅游、印刷、音像制品出租和销售、放映、互联网服务等。各类文化产业年总收入1万元以上,利税30万元左右。改革开放2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天祝县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局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和健康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为宗旨,稳步推进了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为促进地区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医药卫生改革稳步推进。近年来,卫生局加大了卫生事业的改革力度。在5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5个中心医院和17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以中层领导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上岗、职工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113人报名78个中层职位,最终72人竞争上岗,56544。同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岗定薪制度,对吴佳的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了带动和辐射作用。

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2004年,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划归卫生局,按职责管理。落实了乡镇卫生院防保专业人员每人每年1.5元的补助,承担妇幼防疫工作的村医按每服务人口0.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03年,国家为该县配备了农村流动医疗车,卫生局制定了流动医疗制度和详细计划,每年安排流动医疗活动40余次,有效解决了农牧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取得显著成效。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和机制基本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七号、GAVI等卫生项目进展顺利。计划免疫分别在省、县、乡1996和1998实现了三个85%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全县计划免疫服务机构227个,计划免疫专(兼)职卫生人员236人,服务人群49546人(0-14岁),平均服务半径97公里。近年来,四种疫苗接种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曾经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脊髓灰质炎,1982年发病率高达13,38/65438+万,1982年以来无脊髓灰质炎报告,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麻疹发病率从1983年的89.54/65438+万逐年下降,近年来控制在5/65438+万以下,有效保护了儿童健康,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1999成功处置了该县檀山岭镇霍乱疫情,赢得了2003年抗击非典的胜利。通过实施卫生七项目,到2003年,新生儿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城市为95.06%,农村为75.98%,调查覆盖率为97%。建立和完善灵敏的苗木控制病害监测系统。自1963确定金强河地区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以来,该县地方病防治工作主要开展了人员培训、宣传教育、旱獭密度监测、动物种类监测、昆虫采集、血清学检测、细菌学检测等工作。,而自缢水獭检测和干蚤调查均为阴性。2004年,积极争取资金,在金强河建设了150平方米的鼠疫监测站。

妇幼保健方面,制定下发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完成了全县21个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单位和225名个人的考核发证工作。通过实施“减少和消除”项目,789名贫困孕妇获得了贫困救济。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宣传妇幼保健知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行为不断规范。孕产妇死亡率从1995年的496.27/ 10万下降到目前的655.5/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95年的104.41‰下降到目前的19‰,新的分娩方式从1995年的20.99%上升到目前的98%。孕妇住院分娩率和系统化管理率达到83。9%和87.9%。

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日益规范。2002年6月5438+065438+10月,天祝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成立,将原卫生防疫站承担的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剥离出来,委托给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所成立两年多来,以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卫生法律法规普及进程,努力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监督新体系。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机构和消毒管理监督覆盖率均为100%,开展卫生领域大规模市场经济秩序整治13次。近年来,没有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中藏医药稳步发展。2001年,根据天祝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天祝县委、县政府对藏药产业化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将藏药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全县藏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和2003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天祝县及周边地区的野生藏药资源进行了补充调查,对该县野生藏药资源的类型、储量和分布区域有了较详细的了解。2004年9月13日,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药发展研究所,负责本县藏药产业化的具体工作。藏学研究所制剂中心现可生产华瑞白洁丸、华瑞骨宝、华瑞肾宝、华瑞止血胶囊、五根汤、五味甘露汤等近250种临床常用藏药,以及25种珍珠丸、25种珊瑚丸、25种松石丸、佐智达西等珍贵藏药。这些藏药疗效明显,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省内外患者的信赖。

近年来,卫生行政部门多方争取项目融资,在县医院建设了传染病病区、炭山岭、打柴沟、石门等乡镇卫生院,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牧民的就医环境。县医院不断更新设备,陆续购置了CT、彩超、电子胃镜、救护车等全新的医疗设备,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拓展了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