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民俗包括那些
扫尘“腊月二十四,除尘扫屋”。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春节扫尘意为“除陈不新”,其本意是扫除一切晦气和厄运。这个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
贴春联也叫门联、春贴、对联、桃符等。它描绘了时代背景,用工整、对偶、简洁、精致的文字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贴春联的习俗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条、春条、斗方。“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异装”附在门楣横杆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方”又称“门扇”,为方形菱形,附着在家具和影壁上。
春节期间在城市和农村张贴年画是非常常见的。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题材,而是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年画作坊制作了“天佑百姓”、“五谷丰登”等经典题材,以满足人们庆祝和祈求新年的美好愿望。中国有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的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南宋的木刻年画《婉约随朝》,描绘了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王昭君、赵、班戟、绿珠。
守年夜饭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的《方志》:除夕之夜,各方互赠礼物,称为“回赠年”;酒食相邀,谓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天亮,这就是所谓的“守岁”。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饭,点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新年的到来。
鞭炮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它的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现在,湖南浏阳、佛山和广东东姚、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都是中国著名的烟花之乡。
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福新年快乐。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由同一个族长带队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请几个人拜年;还有人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叫“团拜”。因为在家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精英和士大夫就用年贴互相祝贺,从而发展成今天的“贺年卡”。
从腊月初八开始,家庭主妇们就一直忙着为春节准备食物。由于年糕的谐音“年糕”和多种口味,它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节日食品,就像元宵、清明糕、粽子和月饼一样。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南方的年糕有甜有咸。它们由粳米制成,味道清淡。在北方,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庆祝新年。因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娇子的“娇”与“娇”谐音,“和”与“娇”有相聚的意思,所以娇子用来象征与合欢团圆,也有年纪轻轻就交朋友的意思,非常红火。另外,形状像元宝的饺子,过年吃饺子,也有“发大财”的吉祥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