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数学除了加减法,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学龄前儿童应该掌握哪些数学思维能力?学前数学应该学什么?这是建议家长未雨绸缪,提前给孩子一个数学启蒙计划。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学龄前儿童应该掌握哪些数学思维能力?

3-6岁是儿童心智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其数学能力的最佳敏感期。在此期间,家长需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激发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为孩子以后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部《小学预备教育指导要点》文件指出,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计数、排序、简单统计、测量等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丰富数学经验,提供丰富的数学游戏操作素材,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可以帮助幼儿不断积累数学经验。

为了让孩子进入小学数学学习,家长需要给孩子数学思维能力,这主要涉及到孩子学习数学的基本算术能力,包括顺利数数、认识计算符号、学习比较、分类排序、认识简单图形、培养时间观念、认识硬币能独立完成小额购买任务、培养数学感知能力。

其次,学龄前儿童需要学习哪些数学内容?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备考指导的要求,学前儿童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数字总和计数

教孩子数数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很多知识。大多数孩子能“背”出数字,但做不到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家长可以训练孩子从数数物品开始,然后逐渐增加物品的数量。而且,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说出总数。目标是让儿童能够一致地数出20以内的物体,并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的干扰,说出物体的总数。

另外,孩子能看懂几个东西的对应关系的另一个表现是,能根据数字拿东西。父母可以给孩子明确的数字指令,帮助他们得到东西。比如去超市,让孩子帮忙装三个苹果,拿两盒蓝莓等等。

形状和空间

学龄前儿童需要学习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并感受空间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为小学以后学习几何和立体图形做准备。

首先,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比如圆形的井盖、方形的面包、三角形的衣架等等。第二,教会孩子认识方向。位置是相对的。建议以孩子的身体为参照物,问孩子:“玩具车在宝宝的左边还是右边?”;出门买菜的时候,也可以用方位语帮助孩子了解超市的位置。比如“超市就在便利店旁边,银行对面,好吃的饺子在超市楼上。”等等。

其次,可以让孩子帮忙放东西,既可以训练孩子对其他词语的熟悉程度,也可以通过模仿父母的指令来学习位置的表达。

定量比较

学会理解大小之间的关系,比如比较大小、重量、长度等。,而在比较单个变量时,可以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西瓜很大,但价格比不上一块小表。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称重,测量谁高,爸爸还是妈妈,铅笔还是圆珠笔。在适当的时候问孩子问题。篮子里有多少水果?篮子重还是桌上的西瓜重?通过不断的触摸和练习,培养孩子的数感和量感。进入小学后,他们不会用1cm的笔写下一个答案。

集合和分类

学会对物品进行分类,比如根据颜色、形状和其他特征进行分组。这是数学启蒙的重要一步。培养分类思维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进入高三后快速解决疑难问题,并对不同情况下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到答案。

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整理玩具开始,可以根据物品的属性进行匹配和分类,形成不同的集合,如按大小、重量、长度等。同一组物体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类,如积木、电动机械、玩偶织物等。

规律性和顺序性

感受世界的规律和秩序也是学前儿童数学启蒙的重要内容。

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排序的东西。妈妈带孩子一起玩,可以去公园、超市、商店等玩。,观察周果上的风景,找出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让孩子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比如商店橱窗里的手帕、毛巾、窗帘边上的花,路边栅栏瓷砖的排列)。通过这些整理,可以让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对孩子的思维培养非常有益。

简单操作

我不想让孩子一年级就断了手指,这样上学前就可以训练了!事实上,由数字和数学符号组成的公式,在孩子眼里大多是冰冷抽象的。因此,在孩子接触算术的初期,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帮助孩子理解公式背后的数学逻辑。简单的加减法可以用具体的物品来练习,比如去食堂的时候,让孩子计算自己要买的东西的数量,或者十块钱的预算还剩多少。

了解时间、日历和金钱

时间、日历、硬币不仅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也是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学前儿童如果提前接触这些知识,可以尽快变得更加独立和勇敢,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和金钱观。

每天起床问孩子今天是什么日子。你今天想去上学吗?其实一周七天,一年365天都是生活规律,学会看日历也是重要技能之一。还可以给孩子科普闰年、闰二月的知识,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市面上也有很多硬币仿真玩具,比如“过家家”、“超市收银员”,既能帮助孩子认识硬币,又能拉近亲子关系,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