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池上》的课后反思
在《池上》课后反思之一的诗歌《池上》中,诗人用简单的语言和线描生动地刻画了小婴儿天真无邪的形象。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比,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头脑中有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并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联系“荷带荷叶”和“次日荷叶无限鲜艳,荷花反射阳光颜色各异”去想象荷塘的美景、小宝宝采莲的原因和过程,通过想象感受荷塘的美和小宝宝的天真可爱。
诗人为什么要把偷白莲花的小婴儿写进诗里?你觉得这个小宝贝怎么样?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小宝贝驾着船在荷塘里,看到满是颗粒的莲子,忍不住偷了几颗来解馋。有的说小娃未经大人同意,小心翼翼地摘了几颗莲子;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偷东西的经历:为了熟了的枇杷、橘子、西瓜...大家都忍不住笑了。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最后,所有的同学都知道,这里的偷窃和一般的偷窃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宝宝真的想“偷”,也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痕迹。诗人写《偷白莲》的宝宝,更能体现他的纯真,更能凸显他的童心。
课后反思《池上》二《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趣味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这首小诗教给学生什么?我想到了“童年”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一首表达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现在的孩子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更容易唤起他们情感的声音。
这首古诗虽然不难,学生一读就能明白大意,但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一些关键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池上》中“偷”的同学,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他们对诗主题的把握。特别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于是,我巧妙地将“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融入到了全班的教学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这首诗的评价,代表了诗画合一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用朴实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卷。《池上》像是一组镜头,拍的是一个偷白莲花的小孩。从诗中的小主人公撑船入画到他离开,只剩下一片浮萍,色彩斑斓,动作化,心理化,细致化,写实化,趣味十足。而这个小英雄天真活泼调皮的可爱形象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教《池上》时,我让学生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婴儿偷白莲的图片,然后。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诗歌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到了想象中“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孩子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子的爱。
在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展示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兴趣的古诗词,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想象诗词的意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用蜡笔画一幅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再将画面与诗词搭配起来,让诗画融为一体。我想通过孩子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写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同时增加趣味性。
课结束了,但还是有些遗憾。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通过妥善处理古诗词中的生词,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这些问题留给我不断思考,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思考,促进自己进步。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池上》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事实上,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和使用语文的意识才能增强,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多方面的提高。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在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在语文课堂上,让孩子动起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和再现了课文的情境。老师引导,优化,强化情境。在这个场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思维活跃,感情强烈,经验丰富。一首短诗在师生互动中创造性地生成文本之外的课程体验。
课程是学生教育角色的核心支撑。在学校教育实践层面,课程内容的选择、以何种结构合理安排、实施方式和评价取向都直接影响着课程教育功能的实现。随着个性化教育教学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教师课程设计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课程实践层面的创造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因此,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教学技能的表演场所;课堂应该是师生创造奇迹、唤醒沉睡潜能的时空。没有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被打破;我们呼吁把课堂活动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