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初恋?

所谓初恋,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爱情萌芽的最初部分。初中或者高中,是一个正处于青春年华的人,是恋爱的最初阶段,是对爱情的最初认识。恋爱可能是人生的必经过程,人生的必修课!当你每次总是以不经意的角度看着他(她),有意无意的和他(她)说话,一旦他(她)离开,想把他(她)找回来,这种感觉就是你喜欢他(她)。当两个人同时有这种感觉,走到一起,这应该叫爱情吧!第一次走在一起叫初恋。初恋就是因为纯真,所以很多时候恋爱双方都不知道怎么控制,经常陷进去出不来!因为那样会耽误学习,所以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上学的时候,老师都会反对!初恋也是因为年轻。年轻人经常在不考虑后果的情况下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初恋是因为纯真,因为青春,所以两颗没有世俗污染的心在一起,感觉是那么纯粹,那么真实。错过了初恋,就是错过了萌芽的心,错过了爱的最初体验。但是爱情是第一次,也许是美好的!

很多人把男女生之间的情分叫做“早恋”,这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词,因为不科学。男生女生的感情应该叫初恋。初恋无可非议。初恋是人生中第一朵绽放的花,像初生的朝阳一样美丽。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平心而论,十几岁的初恋谁没有过美好的回忆?

初恋是刻骨铭心的,是纯粹的爱,纯粹的爱。有的人会为初恋奋斗到底,有的人则被迫离开。其实是一种放不下的感情。每个人都会回忆起自己的初恋。

从世界部分地区来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男女生的营养状况普遍好于五六十年代,因此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迅速增加,性成熟时间提前。

东京教育协会的调查显示,现在小学六年级女生的月经初潮率占65%,而她们的母亲在六年级只占7%。6年级女生和妈妈年龄差25岁,也就是说25年暴涨了58%。

在中国,北京1963-1964的调查显示,女学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4.5岁;近日,成都市教育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对部分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从11到14不等,以12和13最多。第二性征男生的年龄从12到15,16,以14最多。一般比60年代早一年到一年半。

现代家庭更注重智力投资,中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普遍在拓展。大量不针对中小学生的出版物、言情小说、电影、电视、情歌,在学生中公开、广泛流行。书籍、期刊、广播、电影和电视在当代世界相当受欢迎。在这些小说、戏剧、诗歌、歌曲、艺术品、照片和图片中,性刺激的量在大大增加,这促进了男孩和女孩性意识的发展。

初恋总是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发展,永远不会离开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会有“早恋”。应该说,初恋是随着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步伐准时到来的。

2

有人把男女生初恋的发生和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恋爱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异性的爱是悄悄发生的,悄悄的,默默的,或者叫“暗恋”。在这个阶段,他们喜欢观察异性同学,也愿意接触,但总是因为害羞而回避。于是我把对异性的爱深埋在心底,不轻易流露。甚至直到毕业,我都没有向对方表露过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二阶段是从恋爱意识到初恋行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双方都愿意或默许发展更密切的异性关系。如果说第一阶段有“暗恋”的味道,那么第二阶段就有“灵魂伴侣”的意义。这个时候,男生和女生的关系已经不是青梅竹马了。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中,有人不满足于同性朋友的友谊,开始向往和追求异性朋友的友谊。

根据美国1972的统计,12之前的男生初恋占17%,13的平均年龄占18%。女生初恋在12之前占7%,13,12%,15,21%。

根据我们国家的调查,在1400名中学生中,有1004人交过恋爱朋友,其中男生36人,女生68人。在中国,恋爱时期的种子基本在十四五岁,恰好是初中二三年级。在11学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学时期的初恋高峰在二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初三高峰期比初三更猛,蔓延更快。从另一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初恋占全班同学的比例,高一为4.43%,高二为8.19%,高三为12.99%,高一为27.26%,高二为13.38%,高三为36.23%。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学生的初恋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所以,无论在“开放”还是“封闭”的国家,都不赞成没有完成学业,还没有独立,身体还没有发育好的男孩女孩。而人们正在讨论如何解决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中小学生谈恋爱“不被认可”之间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首先,要求家长和老师对男女生的初恋有正确的认识。求友是男女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导致的既“感性”又“理性”的现象。所以,不能因为男生和女生有一点点接触或者频繁接触,就认为他们之间发生了性关系,也不能因此被嘲讽为滥交和不雅。

心理学家认为,初恋是成熟的标志。他们说,一般12到14岁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这是学生的成熟期。第二性征的出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寻求友谊和接近异性的愿望正在萌芽和发展,应该说是可喜的。老师和家长有了这个认识,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学生中的初恋意识和行为,不要用轻蔑的语气说话。第二,要为学生保守心灵的“秘密”。学生初恋不怕老师知道,就怕家长知道。为了教育效果,不宜“传播”。老师应该为学生保守秘密。如果需要家长配合教育,只能正面向家长介绍中小学生的概况和问题。第三,要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千万不要在课堂上讨论一个学生的初恋。第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排斥和歧视有初恋意识和行为的学生,更不能采取“隔离”的政策给学生施加压力。“孤立”的结果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更加“孤独”,因此需要寻求更多的安慰,让初恋结合得更加紧密。原本不清晰的关系,可能会清晰公开,他们会以一种非常顽强的方式来抵抗老师和家长施加的压力。结果就是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强烈反对,不利于教育。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和老师应该了解研究生。学生的初恋意识一旦产生,总会在心理上有所体现。国外性心理学家说,这个时候女生喜欢打扮,男生突然爱整洁,注重自己的外表,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特别好;他们愿意亲近异性,有点害羞,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会突然变得冷静,豁达的人会变得古怪;两人电话、书信往来频繁,对群体,尤其是对同性朋友趋于冷漠。

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初恋的动态,找出其规律性。比如俄罗斯发现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美国和日本发现初二和初三学生的初恋情人多是好学生。男生往往都是高壮正直的尖子生。女生往往是优雅、活泼、漂亮、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少男少女,很少溜进情池。但在高中,初恋情人往往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同情和理解,更容易追求异性的安慰和温柔。总之,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才能了解他们;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初恋的教育不是限制同学之间联系的教育,而是鼓励学生多交往。因为对交往的追求和对初恋的向往是男女生心理发展的必然。

这一定是出于好奇。男孩和女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想尝试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的调查,几乎所有中小学生的初恋都是出于想尝试与异性交往的体验。根据美国教育家的统计,90%的中小学生的初恋都提到了自己想认识异性同学的愿望。在我国,年龄在14到18的37个初恋情人中,有35个提到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第二,出于需要。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的调查,大多数初恋情人都提到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需要伴侣和爱人。根据美国的统计,75%的中小学生初恋情人提到他们害怕生活中的孤独,需要异性朋友的同情、信任和理解。在中国,接受调查的37个初恋情人中有28个提到了孤独和理解的需要。

但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和异性亲近过,一旦被异性理解,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了,很容易和初恋坠入爱河。因此,教育工作者认为,开展初恋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扩大学生的交往。美国教育家表示,男女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如同同性知识教育一样,可以淡化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一位英国老师说,有些家长和老师极力回避爱情和性,这其实是无法避免的。回避的结果会给爱情和性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神秘会成为诱导学生探索神秘的动力。相反,让男女生在学习和游戏中经常交流,可以淡化他们的异性观念。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也主张集体交流更合适。因为集体化既能促进男女生相互理解,又能防止过早的“对象化”。

初恋教育,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认为要从道德和教育入手。因为爱情的特点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吸引,而是智力的普遍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道德和心理的发展,以及情感和审美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道德的本质;没有健全的道德基础,就不会有高尚的爱情。”高尚爱情的培养必须从道德教育开始。学生有精神上的美,他们对另一个人的依恋会建立在道德上。只有这样,理智才能帮助情感,净化情感,给情感增添道德力量,从道德上使内心活动变得高尚。

从道德教育出发,就是要教育学生,爱是道德生活的新领域,不能片面地看待爱,以为爱只是欢乐和喜悦。爱包含着严肃的道德责任。所以老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中小学生不能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所以要用理智约束自己,约束自己。如果你心中有爱的萌芽,就把它留在心里,直到需要它的时候。简而言之,从道德教育入手,就是“让道德成熟先于性成熟”,用道德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