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百万的起点是问。”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会深入思考和发散思维,为创新精神打好基石。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敢于提问、热爱提问、然后善于提问的过程。只有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创新精神
有问题才能产生学习。没有问题,学生很难引起好奇心,自然也不会深入思考。现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盲目解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题靠的是学习数学理论公式,而提问是换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中获得新知识呢?
营造一个敢于提问、爱提问的学习环境。
学生提问时,往往会受到心理素质、语言表达、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影响。在他们站起来之前,他们害怕提问会被老师嫌弃,被同学嘲笑,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平等朋友的身份相互交流,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课堂讲解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要总是问出了什么问题,应该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比如赞许的眼神和专注的表情。当学生大胆提问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真诚的表扬,从而在学生中树立提问的榜样,或者给予奖励,然后详细解惑或者引导学生提问到点子上,潜移默化地教他们如何提问,从而消除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的恐惧感,让他们打开思路,理清思路。
二,互动教学,培养问题习惯
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久而久之形成提问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理论知识往往是一步步分析的。这种课堂使学生失去了创新的空间,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无法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有疑问,如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主题,在讲解应用解法时以学生目前感兴趣的话题如足球比赛为例。有时候,当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会提问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向学生提出重点问题,或者让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讨论,回答完问题再深入提问。他们还可以把课余时间设置为提问时间,让学生主动提问,每周两到三次,从而形成提问的习惯。
三教会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问
从数学的角度教学生提问,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来启发学生提问。在编写教案时,要多联系实际教学内容,教师提问要有趣味性,避免过于机械,让学生感到厌烦。
1.从项目中发现问题
如果对不懂的知识有疑问,可以直接问不懂的,了解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原理后结合实际生活,想出什么新的发现。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辅助,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走上正轨,在获得新题目的同时获得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从题目本身出发,当你看到一个新的理论知识,第一个疑惑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基础开始,通过一个一个的自问自答来理解知识。在通过这些知识将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问题,在老师解惑之前,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如何举一反三,学习更深入的内容,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更有效。
2.从反面找数学题。
教师在正面研究问题后,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有时当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时,教师会用例子来提示学生从反面进行推断,从而跳出以前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假设论证的教学活动中,以此引出话题。
第四,注重评价,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评价是为了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是为了深入分析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的意义,重视评价,建立师生互评的学习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一方面,通过提问可以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让积极的提问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更清晰地分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数学有更全面的认识。老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不要太公式化,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它们应该反映因人而异的个人特征,但也不现实。要给予过多的表扬,避免学生自满,也不必过于权威,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适当的感受会让学生更有动力。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当今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不能提问的数学课是无效的教学活动。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