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里园小学

进入大学后,新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视野,无论是学习还是之后的心理感受。他们会有怎样的感情?基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大一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较差,存在心理矛盾或障碍,主要表现在:1大一新生面临着从高中到大学的质的飞跃,但要实现这种飞跃,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1.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高中到大学的质的飞跃。实现这种飞跃的人,往往对个人和未来有很高的期望。根据调查,大学生属于一个对政治和经济期望很高的社会群体。从心理学原理来说,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能力越差。如果入学前对学业、对老师、对未来就业前景有过高的期望,现实中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大一新生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巨大的矛盾。首先,从进入大学的动机来说。很多同学都是迫于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将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天真地以为只要上了大学,未来就一塌糊涂。但现实是,近年来由于本科和研究生的扩招,社会高学历人才急剧增加,大部分高层次人才都聚集在大中城市争夺有限的职位。虽然大学生上大学后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但就业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明显不如预期的乐观,导致大一新生心理失衡,有的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其次,对学校和专业失望。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自信,对所报考的学校或专业缺乏了解。一旦他们发现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水平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或者所学的内容和专业与自己的兴趣和抱负不匹配,心理平衡被破坏,学习热情消失,陷入失望和痛苦之中。第三,理想的大学生活和现实的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差距。理想的大学生活,就像高中时老师和家长描述的那样,轻松,自在,悠闲,没有压力,没有考试,没有班主任的管教。可以天天玩,甚至天天睡懒觉。但是,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他们仍然要上课,上晚自习,参加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甚至还要参加各种等级考试。为了完成学分,除了学习必修课,整天忙于选修课,学习竞争依然激烈,导致大一新生对大学的美好想象幻灭,心理上难以接受,表现出迷茫和失望。1.2自我形象冲突我是谁?我能怎么做呢?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生会无数次被自我形象困扰,自我形象的冲突也是压力的根源之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也是容易出现自我形象危机的时期。高考的成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的自我形象,但却面临着学习、就业等诸多挑战。加入大学生群体后,自我比较的参照系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是经过不同层次筛选的优秀人才。参照系的改变必然会对自我形象产生潜在的影响。对于那些从高中直接考上大学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上的摔跤,从小学到中学都是拔尖或者相对拔尖的人才,上了大学后往往很难保持这种优势,很容易怀疑自己的自我形象。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演讲等活动中,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爱好和特长的同学来说,无所适从,自信心大打折扣。大量研究证实,人们对压力的感受与自我形象密切相关。持有积极自我形象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压力,而持有消极自我形象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因为自我形象的冲突,迷茫增加,心理压力增大。1.3对大学的学习方式很迷茫。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学很不一样,很多学生短时间内适应不了。大学课堂教育是建立在教材原则的基础上的,是脱离教材的。尤其是在文科教学中,老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好像和高中脱节了,对老师讲的东西不太了解,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他们觉得自己说话太快,内容又深又广。如果老师讲解没有课本,很多学生就更加模棱两可,没有课本可以依托,抓不住重点。一节课下来,不知道该说什么,更谈不上收获,对于急于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所以被动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学习,没有动力是不可能学好的。所以思想上颓废,行动上迷茫。1.4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他们大多满嘴食物和衣服。一旦离开父母,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在生活中会感到很不方便。有些同学为自己琐碎无序的日常琐事而烦恼,比如洗衣服、开水龙头、整理家务等。如果这些小事处理不好,会对学生的心情、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很多大学生的人生理念和动机都是建立在“个人”和“自我”之上的。在这种“个人第一”“自我第一”的极端思想指导下,他们的待人接物方式,人际交往规则,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想到的是自己的得失,很少理解周围人的感受。取而代之的是戒备、嫉妒,表现出心胸狭窄、孤僻、孤傲、自私、封闭的心理特征。这种不适应让很多同学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碰壁,挠头。我每天都很忙,但是我好像什么都没得到。我只能忙。于是,部分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心理压力增大,这也构成了强大的压力源。大多数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枯燥乏味。为了打发时间,人们沉浸在休闲娱乐中,荒废了学业,人变得肤浅功利,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种压力来自于人性更深层的压力。如果引导不当,就会造成恶性循环,越积越多。有同学说:学习压力没有高中那么大,但是精神压力很大。2对策思考对于新生面临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教育,帮助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2.1加强大学新生理想教育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人们持之以恒、忘我的巨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理想,动摇了信念,就会失去辨别和抵制错误思想的能力。如何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协调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每个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困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该是理想信念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在教导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要精心传播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点亮心中理想的种子。所以,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要利用教学时间、谈心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要及时观察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积极应对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价值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规划,也就是我来学校是为了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种成功不仅仅是在财富上,更是在人格上,鼓励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克服自己经历过的磨难。2.2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的本质。当学生习惯了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他们很难接受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很常见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造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深入探究,努力发现和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教会他们学习。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应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掌握搜索、收集、分析和应用知识的手段就更重要了。要鼓励学生质疑书本、超越老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学习老师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学习。我们应该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2.3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尽快适应大学的独立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处理好自己的琐事是自己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他们应该克服依赖,做自己的事,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我们要培养今天做事的好习惯,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到了中学,很多同学不住在校园里,又因为学习压力大,对群体生活不熟悉,不太注重同学之间的关系。进入大学也是人际交往的高峰期。他们不仅对异性表现出新的兴趣,而且对同性和同龄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同宿舍的人朝夕相处。因为来自不同的地方,经济条件和个人条件的差异会对同宿舍的人的交往产生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更多时候表现为负面影响。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从亲属交往向社会交往转变,让学生认识到学校里同学之间的友谊是以高尚的人格为基础,以真诚、理解、平等、包容为纽带的。与同学相处时,要能体谅他人,平等待人,不斤斤计较,包容他人的缺点。使学生明白并感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给人以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2.4培养学生在压力下健康的心理素质。压力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作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首先要从个人角度帮助学生改变对压力的态度。让他们理解并重视压力。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压力,逃避压力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压力,学会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让他们明白压力并不总是坏事。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激发人的斗志,增加做事的效率。压力不可怕。关键是要搞清楚个人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在压力过大的时候用合适的方法去发泄和疏导,从而缓解压力。其次,要落实新生的心理教育,比如把心理健康纳入培养计划。此外,广泛开展体育锻炼,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获得身心愉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咨询,加强社会支持,提供缓解压力的渠道;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营造宽松的学习、科研和实践环境;改成教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等等。总之,加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人才,是大学教师的责任。[参考文献] [1]周爱宝。实验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美国。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董仙峰。大学人生导航[M]。北京:。2005.[4]杜燕芳。新生适应性教育[EB/OL]。/2WXF/reply view-939602-486 . html . 2004-12-24.200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