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条形统计教案。
四年级数学柱状图第二册教案(1)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条形图(1代表多个单位),能够用条形图直观形象地表示数据。
2.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本校春季运动会该班学生踢毽子视频一段,以踢毽子统计为例1。
老师透露话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学。
二,合作学习,探究案例获取知识
1,教学示例1。课件给出了实例1的统计表。
老师:你从收集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小红踢120,小芳踢100,小红比小芳多踢20...
老师:我们可以从统计表中得到很多信息。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做一个统计图吗?如何制作?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柱状图来表示,用画三来表示三个同学。
老师:1代表多少?(课件显示1,表示1)如果1表示1,小红要为毽子画几个方块?(课件动态显示120正方形)学生有矛盾:画120正方形很麻烦。老师质疑:怎么办?有什么好的表达方式吗?学生可能会想到用1来表示2,5,10,20...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和讨论。①使用1网格多少合适?谈谈想法。②在小组内画一个条形图。用投影仪展示团队绘制的条形图。
课件展示了用1网格表示2,5,10,20时绘制的条形图。
老师:观察对比这些统计图,这里用1网格多少合适?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比,可能会有这样的答案。
学生1:用1来表示10比较合适;为120画12个方块;10画100个方块,90画9个方块。
学生2:用1网格表示两个或五个,但要画更多的网格。.....教师对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的审美方面做出适当的评价。
老师:现在用1表示10个细胞来完成书中116页的统计图。
2.教学实例2
课件给出了例2的统计数据。
老师:你从这个统计表中得到了什么数据信息?学生报告获得的信息。
老师:小明打算帮他爸爸做一个柱状图。同桌思考或交谈。①横轴和纵轴是什么意思?②用1格表示多少公斤合适?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己画条形图。
课件显示条形图。
老师:看统计图表。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小明的苹果产量逐年增加;2007年苹果产量是2004年的两倍...
老师:根据你的调查结果,你对小明承包苹果园有什么想说的?还有其他好的建议吗?
3.今天学的条形图和以前学的条形图有什么区别?
老师:以前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数据比较少,所以我们都是用1网格来表示1个单位。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更多的数据。
课件呈现: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用1来表示多个单位,不仅可以是10,还可以是2,5,100,1000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三,巩固练习
(课件展示练习)
第四,课堂总结
老师: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或者问题吗?
条形图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展示:学校春季运动会学生踢毽子视频,以1踢毽子统计为例。你喜欢吗?为什么?
2.老师用投影仪展示小组画的柱状图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它能有什么帮助?
3.你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来教这节课吗?为什么?
统计数据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最佳学习效果的统计
图表2
同意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是%
实验班(40名学生)39 97.5%
控制班(40名学生)33 82.5%
四年级数学柱状图第二册教案(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柱状图或折线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使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解释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发展统计概念,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图或折线图来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地制作一个统计图。
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服务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统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并指出: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说说我们平时能用折线统计图描述的信息?
2.回想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哪些统计图?
比如我们可以用一个柱状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条形图有什么优势?
学生:身高,收入,在校人数,可以清楚的显示具体项目的数量。
二,新课程教学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2.做两张统计图。
老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势,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1).分别阅读第97页和第98页的两个统计表。看完之后思考讨论:哪种统计图更适合他们?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课本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图1中,一月、二月、、、、、与一条线相对,只能画“点”,所以画一个折线统计图;图2显示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南京,
③、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沉淀”的常识。
(1),老师:现在你能用适当的统计图片画出这两个问题吗?
(2)沟通:在图1中可以看到哪些信息?
指出当连线较陡时,意味着相邻两个数据变化较大。这张图中8月和9月的降水量差别最大。当连线没有那么陡的时候,说明两个相邻的数据变化不大,比如1月和2月。从图2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并填写出图日期:如有明确的统计时间,一般取次月;如果没有明确的统计时间,可以填写当前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
通信:(1)表1用的是折线统计图,因为可以清楚的看到月降水量的变化;表2用条形图清楚地显示了每个城市的降水量。
学生制作统计图表并进行校对。
学生的口头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三,巩固练习
1,做完“思考做”题1。
老师: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座?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示,你认为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老师:那么请在书上画一幅画。
老师:从这个柱状图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思考如何做”问题2
老师:通过观察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想想吧。什么样的统计图更适合制作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说说你的想法。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图。
2.你在这张统计图中看到了什么特别的东西吗?(在纵轴上弯曲)告诉我为什么?完成统计图表,告诉我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估算一下他们2001和2002年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表,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学生思考完毕后,交换统计表中可用的信息,讨论什么样的统计图合适。
学生完成并交流。
学生观察报告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用折线统计图来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是合适的,用柱状图来反映同类事物在同一时间的数量变化也是合适的。
五、作业设计
课后请选择身边某一方面的情况做一个调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