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动手实验能力

第一,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是一个活跃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求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前提。所以我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比如在“浮沉”课上,我先展示了两个同样的水槽,里面装满了看起来一样的水,然后拿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土豆,问“如果老师把这两个土豆分别放在两个水槽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说“他们都会沉”!我进一步问:“真的会沉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我就慢慢地往水槽里放了两个土豆。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一个土豆浮在水面上,另一个却沉了下去。带着这样的兴趣和疑问,同学们愉快地进入了实验班,积极操作。

在实验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乐学”的宗旨,变“我要学”为“我要学”,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比如在教“热胀冷缩”的时候,我示范“小朋友”往男孩身上倒热水,过一会儿,男孩就会小便。在我的示范之后,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男孩会小便。学生看了实验后觉得很新奇,很想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在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开展实验教学会更有效。

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对动手操作的兴趣,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使之成为进步的“导火索”和入门的“指南”,从而探索开启动手操作的“金钥匙”,同时也是实验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二,巧妙利用生活资料,挖掘学生动手操作的潜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科学实验,用务实的态度对待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材料积极开展课后探究活动。

比如,在讲授完热传导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热传导现象。结果课后学生设计了许多新颖、简单的实验方法。一些学生加热电线的一端,用蜡烛触摸另一端。一段时间后,蜡烛接触电线的部分会慢慢融化。有些学生在电线的不同位置滴几滴蜡油。当加热电线的一端时,他们会发现离加热点较近的蜡油先熔化。有同学把书上用铁丝粘火柴杆的实验改成小锯片,比铁丝吸热快,实验效果更明显...这些由学生课后用自选的生活材料设计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热量可以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加深了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教师也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各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己动手做实验,课后积极探索许多科学问题,挖掘动手潜力,从而展示动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比如用布头、棉线、水彩笔芯验证毛细现象;用两个吸盘挂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一次性注射器体验压缩空气的弹性;使用蜡作为密封剂和粘合剂;塑料包装绳摩擦带电实验等。

第三,加强动手实践,强化实验操作能力

1,积极开展手工制作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与右脑的功能密切相关,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均衡发展,两个半球的活动密切协调,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双手脑并用,才有创造”。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基本都是“左脑”的,而学生的实践训练往往被忽视。手工制作活动就是让学生边做边学,让学生保持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理科教学中,我经常安排学生回家结合教学内容做一个小制作:比如学完热气球后,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热气球,在教室外飞;学完压缩空气,让学生做一个气枪。学完镜子做个潜望镜。通过生产活动,学生认识到生产过程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些自制活动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当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开心的把它们一个一个给同学看。我会表扬他们的好与坏,鼓励他们告诉做得不好的同学: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成为他们的第一步,以后一定会成功。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和成功之母。成功带给他们短暂的兴奋和喜悦,而失败往往带给他们长远的思考,促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说成功是喜,失败是福!

2.充分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每次实验教学前,我都会为学生准备好演示实验和各种设备,并且总是提前试用,确保课堂实验的成功。不仅自己做演示实验,还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加深对实验方法的掌握,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在实验中,我总是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在演示实验时尽量做到规范、标准,严禁违规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学生的操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