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苏轼,下面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

古文观

金克穆先生说:“你可以知道历史、哲学、文体的变化、人情世故、中国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古文观止》从中国古代散文中剪出花叶,精选先秦至明末优秀散文222篇,兼顾不同风格、流派、题材的作品,以时代为经,以历代作家作品为纬,是公认的优美散文典范。

有着悠久文化背景的中国人,谁不想探索先贤留下的文化宝藏呢?中国古代文学的观致,恰恰具有现代人探索中国古代宝藏所必需的“钥匙”功能。从《左传》、《国语》到明代的刘伯温、归有光,222篇入选文章都是时代的杰作,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古文观止》几乎是一部小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代表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最高成就,一直是学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古文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代散文文选。《吴楚材》、《吴调侯》为清代编选,经吴兴祚审定。古文观主要由散文和骈文构成。从先秦到明末共收到222篇,分为12卷。与《文选》之后的古文选本相比,它涵盖时间长,卷帙浩繁,而且体裁多样,派系偏见少,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安排按照时代分为七期,每期都有重点作家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审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渊源,也可以分析作家的不同风格,以资借鉴。每部作品都有简评。所选文章大多是读了很久的名著。此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再版。至今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文学观志》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文学读物,供学院派使用。《左传》记载,吴的儿子在鲁国观看乐舞。在表演完虞舜的《九韶》后,季札大声说道:“观影结束了!如果他高兴,我不敢自请。”我觉得我已经看到最高境界了,剩下的就不需要看了。以此标题,编者表明本书精选了古代汉语的精华。这是由一个不知名的编辑选出的著名读者。编者吴楚材、吴调厚在文献中没有记载,甚至他们的生平也不为他人所知。然而,《温孤管子》却流传和影响了三百年,在众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在评论《温孤·关雎》时,认为它与《赵·温明选》同出一辙,“二者在文学上的影响相同”

《古文观止》出版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流传至今已有280余年,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古文读本。编者是浙江殷珊(今绍兴)的叔侄吴成全和吴大徵。楚材作家吴成全,精通经史,知识面广。他一生都在教授图书馆学,除了中国古代文学观,他的著作也代代相传。吴大猷,说话的语气,继承了家学,颇有才华。他跟随叔叔吴成全在家乡读书。豆瓣墓挤着臼撬?墙上滴着铀,我希望我会很惨。整理后放入梨和枣中。该书共12卷,收录先秦至明末散文222篇,各有吴成全、吴大徵(以下简称“二吴”)的注释和评论。

《中国古代文学观》-作者简介

古文观

《中国古代文学管窥》的原编者吴楚材和吴跳厚是浙江殷珊(今绍兴)人,他们是叔侄关系。他们都是教师,以读书和学徒为生,只有中专学历,所以在清朝的文坛和学术界不算是入流人物。

取其右,字楚才。一辈子学古文,才能读经典的历史。康熙十五年(1676),在福州辅佐叔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终生授库。除了参与编撰《中国古代文学观》一书外,他还与周炯、周志灿等一起,仿照朱的《通鉴》,编撰了通俗的历史读本——《陆略》。官位很大,说话语气也很重,还沉迷于“古学”和“人才”。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在老家跟叔叔一起教书。

中国古代文学观——创作背景

《古文观止》的编者是清初(今浙江绍兴)叔侄吴承权、吴大徵。取其右,字楚才。一辈子学古文,才能读经典的历史。康熙十五年(1676),在福州辅佐叔父之子学习古文,后终生授库。除了参与编撰《中国古代文学观》一书外,他还与周炯、周志灿等一起,仿照朱的《通鉴》,编撰了通俗的历史读本——《陆略》。官位很大,说话语气也很重,还沉迷于“古学”和“人才”。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就是在老家跟叔叔一起教书。

第二,吴编纂《中国古代文学管窥》耗时数年。起初,他们只是编了一些讲义来教这个男孩文言文。后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对古文的感悟越来越深,讲课也越来越精,以至于“好人手写”就走了。“向先生”看完后叹了口气,劝他们“交出来,公之于众”。就这样,他们把《平日学习的学生若干》编成了一本书。手稿编好后,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供吴兴祚审阅。兴左,字伯承,留村,为权取叔。曾任两广总督,时任汉军副总司令。他“读而数之”,认为此书对初学古代汉语者大有裨益,便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作《端午》一书的序,并“急于将其编成梨枣”。这样就有了最早的《中国古代文学观》的刻本。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十年来,许多中国古代官制的翻译版本都是以中华书局为蓝本的。中华书局的书有两种:一种是1959版。这是一本从原古籍出版社转来的书。这本书“根据薛莹·唐本的观点断句,并纠正了一些明显的错别字”。第二个是1987版,也就是安平秋校。本版虽以1959为基础,但已与英学堂原版核对,与文福堂版、胡爱井版、弘文堂版核对,并与从相关史书、集子及其他藏书中收集的古文进行了校勘,补充了程权撰写的《二五之序》及例字。所以是目前能看到的最好的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观”——作品特征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起于先秦,止于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特征。其中《左传》34篇,《国语》11,《杨公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韩愈文》17篇。柳宗元写了8篇,欧阳修写了11篇,苏写了11篇,苏写了3篇,王安石写了3篇...* * 222条。本书所选文章均为优秀作品,语言简练,短小精悍,易于背诵。衡文的标准基本上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当然,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不违背封建正统的基础上的。考生以古文为真迹,不排除马秉文收入4篇,在当时是有价值的;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考生有一些剪辑或尾巴,有助于初学者理解文章;在风格上,改变前人按风格分类的习惯,而是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古代文学管窥》选文以散文为主,偶有骈文、辞赋。基本上都是代代相传,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名作。编辑给它取名“观致”,恐怕它确实有吴公子季札看舞曲时那种由衷的赞叹。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观致是中国历代散文的一个形象,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散文发展过程。

古文观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的《管子》是当时中国古代文学的子弟和普通爱好者选编的,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味道。这些不朽的经典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深刻的文章美学乃至深邃的宇宙哲学。在中海豪森的散文中,优秀的作品太多了,《古文观止》所选的作品,真的让孩子们的阅读量不高,读书人的阅读量也不低,很像大家熟知的《唐诗三百首》。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重瑰宝。

《古文》集主要由散文和骈文组成。与《文选》以来的古文选本相比,涵盖时间长,数量不多,文章体裁多样,少偏派系,可谓广泛、朴素、中庸。在编排上,该书按时代分为七期,每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渊源,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还配有简评,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的构成。所选文章大多是读了很久的名著,所以这本书至今广受欢迎。

毕竟中国古代文学的《管子》是封建时代的读物。就思想内容而言,有些以“载道”为目的的文章,如王守仁的《尊经阁记》,明显是封建糟粕;就整体选材而言,先秦语文不选哲人,汉文不选汉书,辽金元三年未能反映中国散文发展史的全貌。就真实性而言,选取后人有意书写或伪托的作品,如李陵答苏武书,极不妥当。相关连接图

中国古代文学观-作品简称

明清以来,出现了许多古文选本。如果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仍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能长盛不衰,与二五编书的指导思想与人大不同有关。

有的前辈编选古文选本,有的借用注释发泄犬儒主义,或倡导一种正气、一种精神;有的是借古文,标榜一种体裁,提升一种文风。两者虽然都介绍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但都偏向于理和文,两者都不可避免地有狭隘或孤陋寡闻的嫌疑。第二,吴不是这样的。他们“杂选古文,原是为初学者而设”,既有对吴先生“弟子”的,也有对“童子”“学人”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编一本老师可以用来教学,学生可以用来自学的古代汉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第一,编辑要合理选文,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打破刻板印象,真正选出古文名篇,让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古文的精神特征和艺术特色;第二,编辑风格要合理,满足教与学的需要,特别方便自学。这两点二武都做到了。

先说选的文章。《古文》* * *选自周明时期61位作者所写的222篇古文(含4篇骈文),其中西汉前后散文100篇。西汉以前有34部《左传》,11《国语》,15《司马迁》。西汉以后,唐宋文章94篇,明文18篇。唐宋时期,“八杰”占78篇。八派中,韩愈24篇,柳宗元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17篇。可见,《古文观止》所选古文主要来源于先秦、川端康成、唐宋。应该说,每个时期古文在选文中所占的比例,大体上可以反映出古文兴衰的历史情况。书中不仅有大家的名著,也有并非出自大家,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名著。因此,入选作品中不乏优秀作品,涵盖作者范围广泛。而且,由于注意选择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初学者可以充分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特点。但适度的选文数量,使读者能够领略到其中的美,品味到最好的。

再说文体这本书的文体也是“给初学者看的”。书中内容按时代分为12册。每篇文章都在重要的词上用圆点标出以引起注意,并在声调停顿处加标点以使句子更容易阅读,同时还做了注释。第二,吴认为两种注释对初学者都很有用,他说:“古文有两种注释,才能豁然明白。如果有评论不评论,或者有评论不评论,一个人的身体怎么样,知其面而不知其血,知其血而不知其面?就是字义典故的汇编,后面还有评论,看的人看的明明白白的就火了。”(《例文》)笔记是注释,首先是注音。所谓“就是编曲的声音,并在字下注明,方便阅读。”(同上)第二是解读。所谓“是需要解决难题的人编的,也就是目前来说,随性语言从来没有被忽视过,是初学者补充的”(同上)。三是“典故注释”(同上)。评论就是评论。首先,评论文章内容。比如评论汉武帝上谕中求异料的那句“有不凡之功,必待不凡之人”,意思是“武帝之志,外露于不凡”。二是对文章艺术的分析,其中大量的文章是以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的;包括揭示课文大意,整理上下文,概括段落大意,讲解语言之美。这样的评论因为词、句、章、段,完全分布在原句下面。二者关系密切,实际上是评论者在整体把握文章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对文章写作艺术的具体分析。而且措辞简洁,点到即止。对全篇艺术特色的归纳,以总评的形式放在文末。经常评论艺术特色,经常讨论内容。文字短的话就划掉,但不超过一百字的话就能说出整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结合文章中的评论看完全文,再看总评,读者往往有一种一览无余、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文观——内容提纲

古文观

《古文观止》选取先秦至明代文章222篇,分为12卷。每篇选文篇幅适中,每篇都不冗长庞大,易于阅读理解,内容和卷数都很均衡,非常适合普及和通俗化。

《中国古代文学观》是一本很好的文集。说白了,就是因为把最优秀作家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按照历史进程依次编目,就像走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走廊上,顺浪求源,因枝求叶,你很容易理解其中的脉络;换句话说,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管子》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文体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外交家们优雅委婉的辞令是如何完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纵横家们是如何为解决问题而相互厮杀;皇帝求贤若渴,于是写了一封信,朝臣们满脑子都是好主意,于是上了台面;魏晋名士兰亭聚会,王羲之记下。徐敬业要讨伐武则天,王是大文豪;关心政治,理论很多,懂民情的人频繁流传;朋友要走了,有礼物订单,回归自然,有游记;于是我们看到苏轼为韩愈题词:“文始衰八代,道己溺于世;忠义怒囚,胜三军之帅”;于是我们在文字中看到了杜牧复原的阿房宫;还有一份考卷,自荐一份求职申请书;还有梦里的桃花源,醉后的醉亭;岳阳楼上的忧患意识,王腾亭中的文人精神...一切都呈现在这个世界上,令人目不暇接,难以忘怀。

本书选取的古文以散文为主,韵文和骈文都接受。先秦时期《左传》入选最多,汉代《史记》和唐宋时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入选最多。文体上,本书选取了13首韵文,如《楚辞补句》、《陶渊明还乡诗》、《杜牧阿房宫赋》等。这些作品都是“极美极穷”,善于描写。虽然用韵多用于描写,但与诗歌不同的是,用韵多与韵脚结合,散放,以增强声情之美。散文就是记人或者记笔记,讲寓言等等。这本书文选丰富,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易于阅读,很多都是传诵了几个世纪的名著。

难得的是,编辑对所选文章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为我们的阅读增添了翅膀。有时候,从文章中使用的句法和用词来分析。如欧阳修《醉亭序》评论:“通篇* * *,用了29个‘叶’字,渐卸渐落。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多,似散而不散,似排除,文人创作基调也。”三言两语,把文章描述得略带风骨。有时评论以人生经历和人情开始,如《史记·屈原列传》:“石公写屈原列传时,其文如《离骚》,读之令人心酸。要写书的话,石公和屈子是真的合二为一了,就该担心叹息,什么也别说。”这段话也揭示了作者和传记主人公的灵魂,揭示了其感人的魅力。这几段评语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因为文字本身的优美、动听、流畅、委婉,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这种双重审美给本书增添了不少魅力。

古文观止——精彩语言集

△泰山不让土,故能成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深。(李斯《谏驱逐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不同。(司马迁《包仁舒安》)

△人认识,你也认识。(李凌对苏武书的回答)

△夕阳与落寞的齐飞,秋水* * *天空一样。(王波《王腾亭序》)

△老当益壮,宁知白头之心;穷则强,不坠青云之志。(同上)

△山不高,仙有名,水不深,龙有灵。(刘熙玉《陋室铭》)

△世上有伯乐,再有千里马,这很常见,但伯乐不常见。(韩愈杂记)

△云山苍苍,江海茫茫,君子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大起大落的道理,虽然是天命,难道不是人吗!.....忧劳可以兴国,逃避和准备死亡是理所当然的。.....灾难往往积少成多,智慧和勇气却困于溺水。(欧阳修《灵官传》)

△醉翁之意不在酒,还在山水之间。(欧阳修《醉亭》)

△古代有大作为的人,不仅有才华,而且有坚持不懈的决心。(苏轼《论晁错》)

古文观——作品评价

古文观

《中国古代文学观》是一本中国古书,写了一篇关于中国五千年历史至今的著名文章。里面有200多篇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短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有清代以前学者名人的名篇,有古人必学的四书五经、礼记、左传等等。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韩愈的《世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很多。能体会到他们内心的想法。这本书知识丰富,有史料、古代文学、诗画评论、山水介绍...愿智慧之光照亮千千万万个家庭,同时照亮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灵魂,让人类的精神空间更加光明灿烂。“古文观止”,智慧之光!

所选文章可以囊括古文精华,注释也可以扫除阅读理解古文的障碍,批注也可以解释行文的妙处。这种阅读方式自然会受到初学者的欢迎,所以吴兴祚说“学之有道,用之有道”(序言)。当然,《古代文学观》的选文也有不足之处:秦文选文较多,子舒未选;八代选本太少,唐宋选本过于集中于八派,而南宋作品根本不选本,元代作品也缺乏。明代虽有18篇入选,但大部分都不是“观”的作品。而且艺术分析有很多高明的想法,很难跳出继承与融合的格局。

《中国古代文学管窥》的优劣主要是由它的编辑方法带来的。《武成书》的编纂方法是“集”或“辑”。所谓“剩下的两个人不是胡岩的选择,都是浮云。”集合呢?“收集古文,收集古今人的选择,细述者短,浅述者繁,结合散,定者错,纠者错。作家们对古人的奥地利有自己的思考和深刻的含义。读者取此而用美或遗,概观难记,故另二人凑(例)。

评点主要取自陆、楼、谢、唐、毛、金,以楼、毛、金意见最多。大部分的评论都是直接记录下来的,如《卸客》、《送李愿去盘古序》、《送序》等总评,都是抄自娄文集。有些词被录下来作注释,如《捕蛇者》、《玉溪诗序》,有一半的词摘自娄的文集。《关于金学杰的总评》、《避讳之辩》和《史记·二郎文》有一半摘自《毛选集》。一些对晏子长生不老的一般评论,《五帝传》、《吊古战场女》、《候伦》等。摘自《金氏家书选》。有些是根据原评论,如答任安之信,报孙之信,植树骆驼传,丰乐亭,

古文观

《洛阳名园后记》和《鉴园题》的总评,是娄评点的发挥。《得林之解》、《为官之辩》、《致欧阳舍人书》等总评是毛评点的运用。《千赤壁赋通评》是对金评点的改写,《先验故事通评》则是在评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一些评论是把各家的理论和自己的结合起来的,比如岳阳楼总评,读《孟尝君传》和《西语亭》,也就是楼金共论。这种优中选优、集大成的方法,在逐句逐句、逐段评论的时候用得比较多。如《后后论》第一段末的注释“能忍是一种观念”取自鲁的批语,而“其意不在书”下的注释“此句及文首亦论”则取自金的原注释。第二,吴之所以“取名家旧注,兼顾个人利害”,是因为他们认为“各取其妙解,有不少疏漏之处,当取其所长,补其所短,便是绝配”(《例》)。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本书是给孩子学习的。无论选择什么观点,发表什么评论,都要力求“诚实”和“安全”。新颖但不怪异,实用且避免走偏。所以他们不选择那些激进的或者离经叛道的文章,不记录有思想特色、有伟大人格、充满情感的评论。他们往往采取博采众长、阐释原文注释的方法,以求注释全面、稳妥。这样,古文观止就有可能吸收各种文选的全部优点,这一点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古代爱好者的欢迎,以至于鲁迅在谈到文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时,把它和文选一起提到,说“乍一看似乎很可笑,但两者对文学的影响是一样的。”

《古文观止》是作者在浩瀚的中国文学海洋中,以犀利的视角收集到的最华丽、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精美古文,所以这本书也是古文的最佳选集。数百年来,不仅学者们熟悉它,普通大众也喜爱它,并广为传播。虽然因为作者思想的局限,选文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但它确实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欣赏古代汉语精华的捷径,所以声誉不降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