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数学的强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课堂性质会相对枯燥,这就需要老师设计一些有趣又实用的作业。让学生觉得作业很轻松,不是负担。
1,设计有趣的作业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取决于学习兴趣。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就会在强迫学习的状态下学习,会感到厌烦,没有动力,完全处于应付状态。为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生动有趣,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要加强对数学作业的兴趣。比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通过同桌匹配密码、全班开火车的形式来练习。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自然不会觉得数学枯燥。
有趣的作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2、设计实际工作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作业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设计的,即适当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需要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数学学习需要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比如,学习了人民币之后,我会和父母一起去购物,知道如何付款和换钱。学会测量后,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安排回家测量门、窗、床等物体的长度,并做好记录;在学习了五年级新人教版16页的分段收费这一实际问题后,让学生了解当地出租车几公里内的价格是多少,1公里每条线要交多少钱,让学生自己计算打车的费用。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问题,可以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通过实践作业,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设计作业的数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安排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作业。如果要求学生有质量地完成作业,他们不仅要考虑作业的内容,还要考虑作业的数量。数量太少,达不到培养要求,留下来的太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没有头绪,缺乏信心,最后没有质量地完成,只是应付。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平等的事实。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要留下分层的作业。
比如在学习解方程的时候,可以留下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习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完成一个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x+5.6 = 9.4 15x = 3x-0.7x = 3.6 3x-8 = 16,好一点的同学可以完成91 ÷ x = 1.33 (x+。
再比如:学会十进制乘法的简单计算后,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A级:(1)(0.25+2.5)×4(2)3.4×64+3.4×36。
B级:(1)5.7×99+5.7(2)6.5×10.1。
C级:(1)2.4×5.6+2.4×5.4-2.4(2)3.7×3.8+0.37×62。这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作业的单调和枯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作业。同时也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理解知识联系,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真的“每个人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另外,留作业的时候,也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的数量。课前不要留太多作业题目。目的是测试上节课的旧知识,了解学这一节的新知识是否有障碍。所以要抓住知识点,做一到两个题目,为新课做铺垫。课内训练主要是在新课知识点多的情况下,了解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里应该不会太多,因为上课时间毕竟有限,然后还有新的知识要探索。课后练习的容量可以稍微大一点,但是也要看学生的情况,不容易做很多机械重复的作业。作业的目的是打好基础,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