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基本方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是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在理解、掌握和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的体会。

1.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求证、举证。大一新生年龄小,经验不足,无心关注,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漫无目的、无序的,只对教材中的插图、文字、色彩感兴趣,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些时间观看,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观察,把他们的注意力带到题目上,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

比如在教“数数”的时候,一幅生动漂亮的校园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立刻被画面中的人物、色彩、热闹的场景所吸引,非常开心,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候我也不急着提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随意看看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说说图片上是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问道:“这里还有很多数学知识呢!画上画的是什么?你有什么?你找找看。”学生的兴趣被引向数学,带着问题去观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提出的问题上。他们有意识地按照我的要求去观察,然后我及时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很快找到了从数字“1”到数字“10”的物体,比如“1老师”、“1红旗”、“2个跳绳的小孩”、“3个踢足球的同学”、“4个垃圾桶”。这种观察分为两个阶段,让学生先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大三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学生逐渐学会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2.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个插图来启发学生说,我鼓励每个学生先试着说,不做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东西,然后同桌交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

比如一年级数学教材P17中,我先展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和谈论地图上画的是什么。同学们观察了一下,赶紧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中有猴子和一些水果。”其他人说:“有三只猴子,四个梨,三个桃子和两根香蕉。”我肯定所有这些答案。然后我单独展示了三只猴子和三个桃子。我问:“谁多谁少?”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让它更完整?”学生回答说:“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拿出三只猴子和两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们说:“猴子多了,香蕉少了。”最后我展示了三只猴子和四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猴子多还是少?猴子香蕉梨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拥有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么说才合适?请同桌讨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讨论,讨论中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热情,很有激情,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得到的,而且使画面的内容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和综合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象思维,同时保留了直观的动作思维形式。从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原则,我一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话题,创设可操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比如在教“七人作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拿出七根棍子,然后让他们把这七根棍子分成两堆。老师:“你有多少分?你怎么分?”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放棍子,很快学生们就想出了不同种类的点,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观察,自己比较,很快就能得到7的作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鼓励学生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理解编写教材的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习工具,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动脑,培养技能和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摸、摆、拼、画、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有了发现和创造。

4.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教“分类”第二课“按不同标准划分”时,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学习。大家把铅笔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放在一起,放在桌子上。在群里,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开始分自己认为相同的东西。分完之后,我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你们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根据什么标准?你想过多少分?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颜色划分;2.根据铅笔的长度;3.按铅笔里是否有橡皮头;4.你削铅笔削得太多了吗?5.按压有棱和无棱的笔杆;6.根据钢笔上的图案把铅笔分好...学生分铅笔的方式之多出乎我的意料,真的让我很惊讶。

这种教学既起到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其便利和丰富的资源,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为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