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村的历史记录
明清属临朐县钟山乡,光绪十年(公元1884)属孝慈乡,宣彤二年(公元1910)属刘珊区,1927至1956属临朐。
村内交通便利,西邻柳()至高(高崖)公路。东河和后河分别有4米宽、35米长的滚桥,统一规划了养殖道路。
该村土地呈两垄一洼一河滩分布,垄为沙土,洼为壤土,素有“三算市头”和青州府三号高产田的美称。
全村耕地1200亩,313户,1157人。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主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花生、红薯等。,生产力极低,收入极低。大多数农民半年都过着麸皮食物的生活。建国前后,蚕桑收入是当时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沿着山脊、河滩和路边有许多桑树。十有八九,村里有1953到1958个桑园,1973年在东陵建了10个桑园。
1952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部分农民成立了互助组,初步解决了全体农民的耕种、种植和收获困难。在党的工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城头村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曙光初级农业合作社于1954年冬成立。当时是以农民土地、大型农具、耕畜、劳动力的形式建立起来的,村民初步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1975后,黄烟种植开始大面积推广,最大面积600亩,产量350斤。总产量达到21万斤,550元内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以上。黄烟种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养蚕已成为历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村的种植业经历了逐步发展和增收,从特色单一到全面发展,从粮食为纲到瓜菜经济的过程。当时春天种胡萝卜,秋天种芹菜,冬天种芹菜,春节期间卖的小菜园种植模式,开始发展瓜菜种植,特别是俗称的“城头芹菜”。到了70年代,经过不断创新,农民们逐渐摸索出低温菜窖储存芹菜不变黄的方法。芹菜小麦收割后,他们播种,秋初移栽,冬初储藏,使芹菜在低温保湿条件下储藏100多天,然后在春节上市。此时芹菜中的纤维已被糖化,茎中无丝,以香甜可口著称。由于种植的芹菜品种优良,种植技术较好。单株最大重量可达2公斤以上,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优良品种,享誉全国。1976种植芹菜300多亩,亩产6000多斤。总产量18万斤,人均增收500多元,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这也成为城头村这些年没有集体贷款的集体经济时期的经济后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1999开始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的瓜菜种植取代了小菜园的经营模式。2001,首次建立塑料大棚120个,总面积200亩,大棚以西瓜、辣椒为主;2008年已发展大棚409个,面积628.5亩,年收入960多万元。生产的瓜菜以高质量出口到全国各地。同时,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水产养殖开始兴起。现有鸡舍40余座,鸭大棚8座,肉鸡大棚3座,占地20余亩。猪、牛、奶羊养殖也异军突起,年收入358.2万元。
这个村子有良好的水利设施。大型泵站4座,小型泵站20余座,铺设地下输水管道8000余米,实现了水利井灌全覆盖。1973在林业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我们下大力气平整土地,打井,截流暗流,修建东岭泵站,从土法入手,自己努力。我们修建了宽60厘米、墙高50厘米、半圆顶400多米的地下水道,137米的洞穴水道,600多米的明渠,50米三套。坟砖叫老会员投资,劳动是义务的,不要国家一分钱。7个多月下来,就是一个能灌溉整个东岭、东洼7天,一轮灌溉500多亩的大型提水站。1975设置了两台* * * 80kW的变压器,普及了村里的用电,泵站也改造成了电灌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开始复兴,建筑、交通、餐饮、加工业发展迅速。目前有1餐馆,4家百货商店,4家农资经营,11客货运输,2家水泥加工厂,2家榨油机,6台挖掘机装载机。农村劳务迅速形成,进城务工人员达到300人之多。工资高的平均日工资收入90到150元,工资低的40到60元,收入稳定,占全村收入的30%左右,年收入400多万元。
1950成立小学,2001撤销并入庙山小学,原学校改为幼儿园。
1968实行合作医疗,1诊所,1医务人员,现有诊所2个,医务人员3人,村民全部加入新型合作医疗。全村低保户65438户,0户2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总人口逐年减少,现2人享受上级计划补助。五保户1户。
这个村庄地势平坦,建筑整齐。1982,村庄统一规划为东西六排,每排21间,南北13排,中间有一条十字街,街宽10米。其余各排南北宽6米,东西宽5米,基本上是一个长方形的村落。占地136亩,村子看起来很整洁,住房标准一致。
村子里有很多有才华的人。清代有九人张楚旭(约1603-1671年),字西若,明万历三十一年(1610年)人,张氏第九祖,明崇祯九年(65438年)。鉴于当时的形势,张楚旭向洪建议,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开垦农田,以广积粮草。洪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张楚旭带领人在宁乡一带开荒。张楚旭不负众望。短短一年时间,他开垦了七千多亩土地,收获了三万多石粮食,负责收取长沙数万两军饷,把平时的用火消耗和眼红全部上交,自己不拿。洪把大丰的功劳给了张楚旭,封他为长沙总管(正六品),并把他的人才推荐给朝廷,朝廷也准备征召试用。这时,张楚旭才深深意识到感觉场的危险。他曾对人说:“荣辱与共者,身败名裂,我不做。”随后他以生病为由辞职回了老家。他的文笔和笔墨都很出众,闻名于世。晚年卧病在床数年,死于康熙十年(1671年)。他一生著作甚多,包括《大心镜》、《心法》、《四书集》和几卷诗集,但都没有在付梓出版过。他有四个儿子,常尚斌,次子早逝,三个客人和四个尹斌。他的第三个儿子是最有名的客人,张家彬,本名龙普,本名念爱,生于明朝崇祯二年(1629),孝顺程度最高。18岁为秀才,晚年成为贡生。
抗战时期有革命烈士张太喜(约1922-1948),1943年参加革命,1948+0年淮海战役牺牲。张如青(1919—1988),辽沈战役中一人活捉敌一个连的战斗英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受伤的张春霆;近代有山东理工大学马列学院党委书记,在市县工作的张子德、、张美琴、张瑞增,中药学副教授秦,呼和浩特市委员等等。
建国后,57人升入大专、本科及以上。
村里有9棵1.50年以上的古槐树,直径都在1米以上,树干中空,冠幅近30米。薪柴和烤烟均由1.959下调至1.960。其中,村后韩家的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据说1940左右,韩家因为生活所迫,南闯三年。树三年不发芽,回来后发芽生长。据说“老槐花”随主人坠入南方。据长辈说,同样的老槐树是明代为了纪念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底下的人搬迁到山东原址而种下的。
建国后,村干部变动频繁。解放后,张傅生在1949至1954任村长,大队党支部书记为张安泰(1958-1960)、张兰亭(1961-1968)。(1976-1994)、(1994-2000)、张(2000-2003),2003年后,电影导演杜学昌兼任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分别是张春生(1984-1997)、张子堂(1997-2001)、张振伟(2002-2003)、张自志(2003-2004)、张瑞群(2004)。
许诸古城介绍:
朱遗址,古称临朐。《竹书·纪年》中说,“帝尧五十八年,后稷设帝于朱水,即今此地”。当时,朱遗址的管辖范围很大,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以这里为中心,统治着。时代变了,汉朝崛起,朱遗址为刘璋封地,依旧统治。西汉末年,北海相孔融被黄巾所破,一度退守此城,城不能守,又建新城。城头村西,在县城东南六十里,叫许诸城,城东六十里,庙山附近,俗称城头,是它的旧城所在地。朱瑞城早已被毁,只剩下砖块和瓦砾,西边一段7米多长的地基,用土夯成层次分明的几层,下面宽5米。经查,该城呈长方形,东西长460余米,南北宽350米。面积约161万平方米,占地近250亩。城门口只出土了南门遗址,位于中间,是一个深拱门。群众俗称“翁城池”及其所在地。政府建在城东北,俗称“大堂”,城周围有护城河。它有两米深,三米宽。城址遗迹丰富,有泥灰陶砖、布瓦、罐、壶等。在整个地面上随处可见。出土文物有青铜剑、铜头、铁剑、带燕头的青铜角斗、铜带钩、试金石、瓦砚等。从铭文、形状和装饰来看,它们都是汉代的遗物。从城市的布局来看,尤其是粗糙的土楼和城墙,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军事城堡,后来逐渐扩大,商人就住在里面。城池范围虽小,但地处两河交汇处,土质坚固,物资丰富,人目杂居,又是军事重地。
8.江西省新干县桃溪乡城头村
城头村位于桃溪乡西部边陲,与新干县漓江乡兰桥村接壤。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950人。从兴安到临川有一条省道。桃溪从村子的南面蜿蜒而来。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冬天不冷,夏天不热。雨水充足。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