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寻找春天》课文及教案
文本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这些孩子,脱下棉袄,冲出家门,跑到田野里寻找春天。
春天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躲啊躲。让我们仔细看看,仔细看看。
草从地里伸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吗?
有两种野花开得早。那是春天的眼睛吗?
树木吐出小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
解冻的小溪在冬天叮当作响,那是春天的琴声吗?
教学计划
教学要求:1,规范学生口语;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寻春——培养说话能力(课前)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来推荐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他们会去校园观察:春天来了,自然界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边找边观察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亲眼看到春天的景象,从而对春天大自然的变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说话能力。
2.小组报告了观察到的春景。鼓励学生与同学交流他们看到的风景。在学生听清楚要求后,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发言时间,更要及时表扬发言完整积极的学生,让他们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体验发言的乐趣,规范口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画春天——培养思维能力(课堂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从表象逐渐发展到抽象认识。孩子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观察春景后,让学生画一幅春景图,并画出他们观察到的最有趣的内容。
学生画画时,老师要巡回指导画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要让画得好的学生帮助他们画出满意的画。学生在绘画中感知和理解春色之美。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欲望和能力是在实践中诱发和发展的。
三、谈春天——培养交际能力(课堂上)
1.小组讨论-春天在哪里?
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分组讨论自己画了什么,哪里能看到“春天”。目的是让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看、画、想的过程。注重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展示作品-美丽的春天。
分组展示图片,介绍哪里可以看到春天来了。比较各组,哪个组画得好,讲得好,老师给表扬。然后从每组画中选出几幅春天特征明显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请告诉我们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春天美吗?
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欲望。这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对比插图-美在哪里。
展示文本插图。彩色图片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谈论图片上的哪些地方显示春天。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或从远到近)观察,然后同桌互相交谈,说出名字,老师总结。然后让学生将他们的图片与书中的插图进行比较,并进行评论。图片中年轻朋友眼中的春天和我们看到的一样不一样,让学生通过点评提高认知能力和说话能力。
四、学唱歌——《春天在哪里》(课堂上)
让学生放松心情,感受春天的美好。学生学习和表演。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拍,让学生明白了“春天在孩子眼里”的真谛。
这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发现、画出、讨论春天的过程,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环节说出来,给学生一个释放语言能量的机会。老师不必提出要求,而是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发言。
第五,创设情境——提高表达能力(课堂上)
1.利用声音和图像来创造情境。
老师拿出教学前准备好的磁带(比如录流水声、鸟叫声等。)和准备好的幻灯片(清澈的河流、新发芽的柳树、绿草、飞翔的燕子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训练时,让学生听磁带,看图片,拓展想象力;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耳、眼、脑都参与其中,思维活跃。大家热情满满,跃跃欲试,培训质量有了保证。
2.用音乐创造情境。
让学生欣赏《春之声》、《春光美》等名曲。学生思维更活跃。听优美的音乐,看真实的画面,一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候让学生说,学生面前有生动的情境,心中有真实具体的感受,说话的兴趣会更强。这时候他们的想象力就像长了翅膀,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