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选5篇)
第一部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选5篇)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条形图的意义,并学会阅读水平条形图。
2.初步学会做横条图。
3.能够正确分析条形图,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单杠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回顾引言。
某店6月3日-6月10销售的四种矿泉水统计
老师:怎样才能一目了然的表达出四种矿泉水的销量?(画一个条形图)
学生开始制作条形图。
分析:从统计图表中你看到了什么?
第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老师:柱状图也可以这样画。
对比: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老师:前面的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牌子标在横轴上,后面的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的牌子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个统计图叫做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完成横条统计图。
师:我们画纵轴和横轴的时候,画的是一个箭头,意思是纵轴和横轴都可以无限向上向右延伸。
根据这个柱状图你想知道什么?四人一组交流你想知道的。
2.总结:绘制条形图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要用竖条图还是横条图。
第三,巩固使用
教材第40页练习10,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道小题,然后老师进行点评。
(2)你还能问什么问题?
第四,课堂总结
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制作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课后练习
课后完成练习。
第二部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精选5篇)教学内容。
教科书P2-P3。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况,了解小数的含义和特点。
2.能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小数。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能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准备
教具:挂图,“附页1”图1。
教学过程
第一,情境导入
晓晓要去文具店买文具,但是文具店的价签是晓晓第一次看到。她看不懂,想找同学帮忙。
第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以前的生活经验,感受和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性。
(1)出示文具价格标签。学生仔细观察,将文具价签上的数字分为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支。00元铅笔盒12元
(2)同桌互相聊十进制类别中每种文具的单价。
(3)记下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核对。
2.观察和比较,能够识别和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和之前学过的数,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的特点。
(2)解释像3.50,1.06,16.85,...都叫小数,知道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起源。知道如何阅读小数。同桌互读。
(4)用小数形式写下文具单价,再读一遍。(可以写书,也可以写生活中熟悉的单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如果小明把笔记本的单价从3.50元写成0.35元会怎么样?让学生讨论,并在交流后报告。)
3.你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谈论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果有的同学说不出来,可以把作业留下,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下次上课前再互相交流。
尝试一下
独立完成《试试看》中的练习,同桌互相反馈。
第三,边做边学
1.写和读。完成“练习”题1。学生自己理解问题的意思,独立完成。注意小问题“20元一枚人民币和一枚镍币是多少钱?”。
2.完成“实践”第二题。
第四,去做。
数学游戏。完成“练习”第三题。
动词 (verb的缩写)摘要
第三部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精选5篇)教材分析
单元“元、角、分、小数”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的基本知识及其简单的加减运算。选择“元、角、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因为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最直接的体验来自于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数,渗透解题要求。另外,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本单元小数的学习。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送书”等具体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与他们的加减运算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含义和特点,能够认识和读写简单的小数。
2、通过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题过程,学会加减一个小数。
4.我会用小数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和同龄人交流,感受小数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况,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
首先,看商品价签是购物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懂得用元、角、分来解释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含义的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基础,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货比三家”,让学生自主想办法解决“买文具店哪家文具店的铅笔盒更便宜”的问题,并互相交流,与同伴分享自己不同的策略。教师不应该包办代替,把某个策略总结成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制约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观点或问题;对学生各种策略的评价,要帮助他们提高策略选择和合理优化的自觉性。
3.把解题的过程和学习加减法的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还因为解决问题是目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十进制加法是在“买书”的背景下。在讨论十进制加法的各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了同一单位(位数)的数可以相加。这也是理解为什么加小数点时小数点要对齐的基础。学生只要明白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的经验转移到小数加减的道路。
4.逐步拓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买书”一课中,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重点理解十进制加法的算术和算法。“送书”课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有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送书”这门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四章: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选5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平均数的简单方法。
2.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平均数
1,老师展示了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有600g,然后把这杯水放入四个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不一样)问:你能算出这四个杯子里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开始解决问题,交流解决方案。
2.引入“平均”
第二,学会计算平均值
1.展示场景:老师同学都在干嘛?
2.展示统计数据: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用“多动少补”的方法,算出每个人收藏了多少本书:用这个统计图,你能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的沟通方式。
4.提问:生活中,大家分别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么聚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统计图,只是有多少人报告说他们收集了?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
5.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并派代表交流,说13是平均值。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收13?要明白平均数是一个虚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及其含义。
6.摘要
老师:同学们,为什么电视上给比赛打分要去掉一分和最低分?能告诉我原因吗?
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知道平均数不是一个实数。之所以去掉分数和最低分,是因为最后的分数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第三,巩固训练
另一个环保组也收集了很多矿泉水瓶,有小军的15,肖伟的16,肖鹏的12,肖鑫的13。这个小组平均收集了多少?
四。摘要
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第五章: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册新学期开始了。为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有xx个学生,X个男生,X个女生。基本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作息等方面的习惯。已经变得正式了。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和道德品质差异较大。因此,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只停留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有的同学上课纪律不严,喜欢随意说话,拒绝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拖作业。
因此,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数学课不仅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科书分析
这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以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和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用数学解题,数学的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书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两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以两位数,面积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是这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方向和面积是本教材的另外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2、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和真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并加以组合,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学习反思和评价。
3.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身边一些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们可以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初步获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学会有条不紊地思考,把握量的关系,培养合理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具体措施
1.营造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2.课堂上引入开放性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发散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3.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式和合作交流中学会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5.鼓励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拓展训练,并在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